王莉萍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傳媒產業主要是以信息服務為主體,吸引受眾關注以達到流量變現效果的“注意力經濟”產業,如何引導技術在傳媒產業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是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
人工智能,英文縮寫為AI,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它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并在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未來的人工智能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1]
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作為一項全新的技術開始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而其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目前,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數據在新聞中的應用是傳媒產業的一大變革,增強了新聞的可視化效果。2014年央視晚間新聞推出的“據說春運”特別節目,利用百度地圖上的數據整合,繪制春節期間我國人口的遷徙路線圖,我國近幾十年以來春運人口實現了跨越式的突破,已達到了36 億人次,該報道利用流動的亮線顯示人口流動方向和數量,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春運歷年來都是春節期間新聞報道的熱點話題,但傳統的報道通常是采用記者蹲點的方式,獲取配圖或者視頻,呈現效果在動態性等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據說春運”則是通過大數據的收集、解析,將春運大軍的36億人次最終以可視化效果呈現,可以給觀眾帶來最直觀的感受。[2]該報道不僅在技術層面上實現了突破,面對數量巨大、流動性極強的春運人口,采用了科學的數據抓取與整合方式,還在報道中融入了歸鄉團聚的情感表達,體現了難能可貴的人情味。
機器人新聞依賴于對大數據的整合、通過算法分析,使用固定程式,在生產新聞報道中實現時效性的最大化。在兩會報道中,新華社"媒體大腦"通過文本分析,綜合計算分析輿情,在5 億網頁中梳理兩會材料,用時僅15 秒生產發布了全球首條關于兩會內容的機器生產內容(MGC)視頻新聞——《2018 兩會MGC 輿情熱點》。[3]整個生產過程覆蓋了配圖、數據分析、內容生成的方面。
互聯網時代信息過載,受眾對于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難以選擇,精準推送在有效節約用戶篩選信息時間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使用體驗,從而有效增加了用戶與軟件的粘性連接。
“今日頭條”則是實現精準推送的一個典型案例,與淘寶、京東等網購網站相似,它們會根據用戶近期的瀏覽記錄推送相關的內容,將每個軟件打造成帶有用戶個人興趣標簽的專屬產品?!敖袢疹^條”在人均單日啟動次數使用時長方面遠遠超過其他同類新聞APP,它給每個用戶都建立了私人數據庫,繪制個性化信息圖譜。不同于其他同類軟件的"內容為王"的生產理念,“今日頭條”大多是通過其他平臺或渠道搬運信息,進行聚合之后再根據大數據分析的結果向用戶實現信息的分發,建立屬于自己的信息王國。
因公眾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往往是跟著興趣走,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形成信息繭房。[4]
人工智能的精準推送,使受眾長期接觸同類信息,不利于其知識面的拓展和對社會整體情況的把握,長期接受相似的不良信息和觀點的腐蝕,會造成人格方面出現缺陷。抖音、今日頭條等APP,充斥著大量劣質、低俗的內容,這些精神鴉片正在荼毒網民的精神世界,一些暴力、危險行為會引起效仿,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不穩定因素,這也是算是沒有底線的一面。
機器人新聞適用范圍有限,例如語言要求不高,可替代性強的財經、體育等新聞,機器人寫作難以實現全面的分析,無法完成深度報道,同時模版的使用會造成新聞同質化,乏味化,受眾出現審美疲勞,從而減少對同類新聞的關注。同時在一些災難性報道之中,由于機器人缺乏情感,對報道內容不會進行合理的取舍,可能會對受災者家屬造成二次傷害,在人文關懷方面有所欠缺。
人工智能對數據的過度使用有可能會造成新聞倫理失范。在新聞的精準推送方面,各類軟件通過用戶登錄、勾選隱私協議等對數據進行收集,以用戶的部分隱私權讓渡為條件,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善的現狀之下,用戶的隱私無法得到有效保障。2013年以來,美國傳媒行業開始利用傳感器采集數據并將之用于新聞報道。安裝在公共場所的各類傳感器可以24 小時不間斷地采集人們的信息,此外,運動手環、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等配置的一些軟件也可以隨時隨地采集使用者的個性化數據。[5]
以往記者和編輯是新聞內容的把關人,但機器人不具有人類大腦的思想,它無法從整體的高度上去分辨哪些內容適合報道,正如“內涵段子”、“火山小視頻”等對用戶不加篩選與過濾地進行推送。
技術始終為人類服務,它沒有根本的優劣屬性,關鍵是看人類如何使用,因此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
首先需要完善相關法制法規,從源頭上避免新聞內容的低俗化和極端化傾向,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其次可開展相關專題活動,從思想層面強化受眾的新聞素養;最后,為了有效擺脫"信息繭房"的困境,應優化個性化推送機制,提高社會熱點新聞和事件的占比,不要一味迎合用戶。
總體上來看,機器人在前期工作中可承擔數據收集、整合的部分,新聞工作者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將機器人作為輔助工具,完成高效率、高水平的新聞寫作;具體來說,相關傳媒行業應廣泛吸納復合型人才,計算機專業優勢可應用在對網絡內容的把關、設計出更合理的程序模板、探索如何能指揮機器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方面,同時強化深度報道等方面記者的專業性。
在用戶信息安全保護方面,首先要處理權責劃分問題,各類軟件在運行過程中是否存在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的問題,合理的“度”在哪里。無論是人工智能產品還是人工智能寫作,都要將用戶的隱私問題放在首位,一方面相關法律法規需要明晰手機用戶數據的安全范圍是多少,并對違法行為做出相應的處罰規定;一方面加強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導,相關人工智能運行部門需要明確其工作過程中應遵守的原則;同時受眾遇到涉及隱私數據泄露的情況要及時向有關部門進行反映,做合格的監督者。
另外,應明確人工智能的應用范圍,對其使用達到規范化、標準化,以求從根源上杜絕數據造假,機器人新聞應明確標注數據來源、內容的生成方式,在技術尚未成熟之前,由新聞從業者充當“把關人”的角色,進行數據管理和程序的驗證[6],保證源數據的真實性和安全性。
傳媒產業的智能化時代已經來臨,在推動傳媒生態不斷革新的同時,如何利用好技術這把雙刃劍,使大數據新聞、機器人新聞寫作逐漸走向成熟,是一項重要課題,同時,政府立法部門、相關傳媒行業和新聞從業者要共同致力于推動傳媒產業健康而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