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超 浙江衛視新聞中心
浙江衛視的《浙江新聞聯播》欄目,是浙江省的各黨政機關新聞發布者,具有各種政令,規章,條例發布的宣傳,解釋的職責。所以,主題報道是《浙江新聞聯播》中除時政新聞外,占比最大的一種報道類型。高質量的新聞主題報道本身就是傳播力,傳播廣度和傳播精度構成傳播力。[1]
這幾年,浙江衛視的主題報道越來越“三貼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 2.19 重要講話精神和要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創作原則,“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既突出了主題報道的政治性,也講究新聞時代性和群眾性。
一般來說,主題報道更多的是一種議論文的形式,記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但是《浙江新聞聯播》去年7月開播的《之江擂臺》專欄,則更多的是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記敘文文體形式。深入淺出,做到了“三入”—“入耳入腦入心”:增加報道的可看性,使報道能給觀眾留下第一印象;在政策解讀上說“人話”,使觀眾能理解和認知“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這個中心工作的背景,也就入了觀眾的“腦”;在此基礎上,觀眾有了獲得感,也就是將報道的核心價值觀入了觀眾的心。
《之江擂臺》是為了配合浙江省委部署開展的“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在全省上下推進“‘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徑。如何將這“一號工程”推進的好,又能讓老百姓接受,《之江擂臺》在策劃之初就已經將這次的專欄和其他專欄做了區別策劃。《之江擂臺》專欄的報道主題不在是局限于村莊、社區等地的一事一議,而是聚焦各地各部門的主抓工作,展示各行各業聚焦問題、克難攻堅的探索過程,以及破題過程中形成的創新經驗。也就是說,報道的主題是各地政府的干部,包括村、鄉鎮、縣里自上而下的基層干部埋頭主干的,和老百姓又息息相關的事件。
策劃提出每篇通過“典型故事+一把手擂臺感言”的體例,一方面深挖行業內、區域內大抓落實的典型故事、創新做法,另一方面也通過各部門“一把手”的權威聲音,提煉創新實招、務實舉措,形成可分享、可供借鑒的經驗。
和平面媒體不同的是,作為電視新聞語言最鮮活的就是現場感和同期聲,他是體現電視新聞優勢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增強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往的主題報道為了體現主題,同期聲不外乎是老百姓夸獎政策好,政府人員評價政策好。但《之江擂臺》中,同期聲不僅講究現場感,大部分的采訪都是在行進中采集的,是一種現實的折射,老百姓敢說真話了,干部的形象也變得真實起來。
比如《永嘉:一條“舴艋舟”如何載動三百里碧水古村?》中提到源頭村新上任的村主任為了拆掉房前屋后存在了幾十年的“露天坑”,挨家挨戶做工作時,村民的反應是:“我有時候生氣起來我還要罵她的”;因為缺乏整體規劃,中國景觀村落群的民宿經營從“一房難求”到“一客難求”,民宿經營戶徐玉平提到:“著急也沒有用,辦法應該是村干部們想,我們是農民怎么想。”把老百姓對基層干部的最真實的想法生動的展現了出來。
在《縉云:一塊“蝸牛獎”牌子 攪動干部“坐不住”》中,現場抓了剛得了“蝸牛獎”的單位一把手上臺表態的樣子。把干部的那種無奈、丟臉的感覺直觀的表達出來了。比如:“縉云縣欣安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永旺:李縣長給我發了蝸牛獎的牌子,她也和我說了一句要加油,我感到也是非常愧疚。”干部不再是以前那種高高在上,充滿優越感的形象,而是真抓實干中會面對挫折時有血有肉的人。
所謂主題報道,必定是要有一個主題,是整個新聞報道的“魂”。《之江擂臺》的特殊性在于,它有一個大主題:“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每一篇則有各自的小主題,比如《玉環:59 個老舊工業點整體拆除的“陣痛”》小主題就是玉環市如何直面全市一萬兩千多家企業中,占絕對比例的是“低、散、亂”的中小微企業的痛點,積極尋找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辦法。《龍游:“專班”攻堅克難 提速城市建設“補短板”》則是龍游如何面對城市建設緩慢,打通部門壁壘,創新機制,組建了一個個跨部門的項目“專班”的小主題。小主題是每條報道中故事化的呈現,大主題在導語和中心語境中延承。
從《之江擂臺》專欄共播出15 篇來看,大致節目的發展過程總結為不平衡(開始)——尋找平衡(解決辦法)——改善不平衡(結局)的敘事結構。就拿《龍游:“專班”攻堅克難 提速城市建設“補短板”》來說,開場就是建設中的景觀云橋才開工幾天就停工了(不平衡)。隨后,展開故事,因為是土地性質導致停工,這里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引出跨部門的項目“專班”(解決辦法)——整個龍游66 個項目組建了66 個專班,每兩個月的考核成績會在政府大院張貼(擂臺的感覺)——拆遷安置的案例,說明專班是如何運作的,改善具體工作中的不平衡性。全篇緊緊圍繞龍游創新機制“專班”來講故事,而“專班”又是緊扣“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的大主題,環環相扣,主題鮮明。
一般民生類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方式比較多,但是浙江衛視的主題報道從《鄉村振興》《八八戰略在基層》這些“走基層”系列開始,到《之江擂臺》更是將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運化的嫻熟的融合在報道中。
首先,大主題必須找到小切入口,也就是載體。《永嘉:一條“舴艋舟”如何載動三百里碧水古村?》就是對準消失了30 多年的舴艋舟再次在楠溪江上運營,串起的是永嘉楠溪江沿岸各個村在鄉村振興中各個村正在進行的做法。《義烏:作戰圖“變色記”》則是圍繞一張集聚區作戰圖,上面用紅、藍、綠三種顏色標注,分別綠色是續建、藍色是開工、紅色則是存在問題尚未開工的意思,由作戰圖,來引導觀眾讀懂現在義烏政府在落實工作中,是如何上榜督促各部門積極作為。《縉云:一塊“蝸牛獎”牌子 攪動干部“坐不住”》全篇圍繞“蝸牛獎”,深刻反映了該地“慵政懶政、不作為、亂作為”的政府部門將公布并得到相應的“獎項”。
大主題是一棵樹,細節就是樹上的枝椏。這里的細節包括采訪對象的神態、動作、金句、道具。比如《余杭:內外兼修 破解“本領恐慌”》中有一個細節,是當地進行的一個“心里話”的調查,在這一疊有2000 的多份的“心里話”有60%的干部提到“本領恐慌”,就這么一個小小的調查表,卻將一個很難懂的“本領恐慌”概念具象化了,觀眾一看就知道這些干部對自身的學習知識感到了不足。片中還提到了未來科技城招商局局長李潔,桌子上放著關于人工智能的新書,書作為道具,又是在日常的辦公桌上,這個道具這個細節都很好的反映了當下這些干部日常的工作狀態,而不是記者為了說明而說明。
縱觀目前播出的《之江擂臺》,內容包括鄉村振興、企業行業發展、城市建設等都反映了新時代下浙江的時代面貌,具有極強的時代性。比如經濟類題材:寧波鄞州,關注的是在錯綜復雜的外貿形勢下,如何擴大開放優勢繼續保持外貿優勢;紹興柯橋的輕紡城發展了30 多年,作為全國的行業標桿,該如何進化升級?
同時,擂臺的氛圍也在每一篇里有著各種形式的體現。比如在采訪中體現:余杭區經信局副局長說“我們也不是庸者下,現在你是平者都要往后退”;義烏篇中,商貿服務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季金甫這樣表示:“如果紅變藍,那今年我項目的推進就是順利的,如果到年底還紅在那里,那今年年初的計劃就沒完成。”有用正文畫面體現:龍游篇中提到“項目組建了66 個專班,大家比進度,賽成績,每隔兩個月,考核的成績單都醒目地張貼在政府大院里。”正是這樣的曬成績,比擔當,形成比學趕超的輿論氛圍,推動了各地重點工作落地見效。
主題報道由于其報道目的和報道形式的特殊性,這要求新聞從業者花更多的心思,去提升主題報道的新聞價值,把主題報道做得更加“好看”。[2]浙江衛視的這種嘗試,希望能給主題報道樹立一個良好的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