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璐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數據新聞以大數據為基礎,依靠人力從大量的數據中挖掘出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大數據的出現及應用豐富了新聞從業者新聞報道的選題,新聞的報道不再單單局限于記者的采訪報道,數據的提煉及數據的深層次解讀都可成為一篇有價值的新聞報道。
數據新聞運用各種可視化技術以生動形象的形式發布、傳遞新聞信息。在數據新聞中,數據不再枯燥,將數據與圖畫、文字等有趣的內容結合起來,可視化的新聞呈現適應于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有助于吸引受眾的閱讀興趣,提高新聞的閱讀率。
由于數據的客觀性,信息傳達的迅速性,加之可視化的呈現,數據新聞給人一種不可質疑性。數據新聞因數據本身的客觀性,在強化社會輿論方面要比傳統的文字報道具有更強的不可推翻性。數據新聞的涉及范圍極廣,政治、經濟、民生等社會問題,因此,數據新聞對社會問題的引導方面具有強大的作用。
1.數據來源單一
數據新聞的數據一般都是來自于權威部門,但這些數據在公布前都會衡量是否涉及國家機密?是否對政府、企業形象產生負面影響?是否會對社會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核心數據并不會公開,數據來源十分單一,且代表性不足。
2.數據采集有悖倫理
遵守法律是新聞倫理的底線,但在數據采集中新聞工作者為了獲取更加翔實、充分的數據,往往做出一些侵犯公民隱私的行為,利用一些技術手段獲取公民的信息,嚴重侵犯公民隱私權。此外,還有未經允許直接盜用其他媒體的數據信息,盜用“二手數據”同樣涉及侵權問題。
1.存在數據堆砌現象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各種數據信息都留存于網絡中,大量的數據提供使媒體在數據處理方面產生偏差。媒體在做數據新聞時往往不加分辨,堆砌所獲的全部數據,缺乏對數據背后深層含義的思考。
2.數據處理不當造成新聞失實
數據處理是數據新聞產生的關鍵一環,對于數據的處理需要專業人士的判斷、選擇,深思大量數據背后的現實意義,然后用專業的數據處理軟件做成數據新聞進行可視化處理。在數據籠罩下的網絡世界,數據的處理、辨別給媒體人、公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主觀情感影響客觀報道
數據新聞相比于傳統的文字新聞報道,在新聞感受上更具有客觀性。但在數據的處理過程中,報道者在對數據進行解讀時容易造成數據新聞的客觀性被新聞報道者的主觀情感影響,造成一定程度的新聞失實或者新聞偏見。
1.可視化濫用,綁架用戶注意力
可視化呈現是數據新聞的一大優勢也是其最大的特點,可視化相當于數據新聞的一個代名詞,這也使得一些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只要有數據,就要進行可視化呈現,而當用戶打開圖片后,發現圖中其實并無太多有用信息,數據新聞逐漸成為使失信于受眾或用戶的一種“利器”。
2.缺少人文關懷
大數據時代,數據可視化是實現數據敘事的一種方式,最重要的是數據要有價值和現實意義。數據新聞在進行報道時顯示大量的數據統計,但客觀之中缺少溫度,如何更好利用大數據講好新聞,是在這個技術化的社會中對新聞記者仍然要以人文關懷為新聞報道的要求之一。
做好數據的管理和共享,即為數據新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國家層面來說,建立數據監管機構,加大數據審查力度,擴大數據在社會中的共享范圍,讓媒體能充分運用大數據進行數據新聞報道,更好的發揮大數據在大數據時代的價值。
媒體是新媒報道的“靈魂”,是“關鍵”,數據新聞在采集、處理、呈現中都對媒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和相關法律要求,所以,提高媒體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刻不容緩。在相關法律認識層面,加強新聞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和法律意識,從思想上克服在數據新聞報道中的違背職業道德行為和侵權行為。
新聞報道報道對象是廣大公民,數據新聞中以大量的數據為依托,這除了對媒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同時對公民如何辨別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據新聞是技術發展的產物,其數字思維正在成為媒體、企業、公民的重要思維方式。但是,無論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類,新聞在本質上還是真實、客觀的,還是要遵守新聞倫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