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作為天賦權利,表達自由歷來被視為最基本的人權。人類之所以能區別于動物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人可以運用多種符號、媒介等來交流溝通。因而如果沒有表達自由,那么人也就不完整了。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第19 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其實就是表達自由。我國憲法第35 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雖然并沒有明確的使用“表達自由”這一字眼,但實質上這就是關于表達自由的規定。
然而,正如學者魏永征所言:“表達自由(或發表意見的自由)通常是一個總括性的概念。”因為“表達”這一詞在中西的語境中都具有較為寬泛的詞義。借用學者鄧瑜的觀點,在他看來,表達自由中的“表達”,就是指作為主體的個人或組織公開表示、傳遞其內心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的自主狀態,它包括語言表達、行為表達和沉默表達三種方式。以上是從表達的形式上講,表達的形式自由應該包括言論表達的自由、行為表達的自由和沉默表達的自由。前兩種在學者們的論述中已多有涉及,故而在本文中不多加以綴述。然而關于沉默自由的理念,在當今的認識似乎遠遠沒有前兩者來的深刻,甚至可以說公眾對之知之甚少,最多的也可能僅僅局限于電視劇或電影中的“你有權保持沉默,因為你所說的一切將可能成為法庭上對你不利的證據”的臺詞。
隨著微博在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各種事件一經在微博刊出,便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般迅速擴大。微博名人J 因為幽默詼諧的調侃他和自己愛狗的生活片段而獲得網友的熱捧,其微博粉絲數目超過40 余萬。但僅僅在兩個月內,他先后發表微博,質問“我不能有自己的生活嗎?我的主業是發微博嗎?我看見有求助信息不轉發就是我人品有問題?每天幾百條求助信息我是不是要逐一瀏覽并轉發才叫功德無量?”。原來是自從其微博走紅之后,每天都有很多人@或直接私信給他,內容從媒體采訪到犬類生病治療方法到犬類救助信息等不等,可以算的上五花八門。而其中有些網民在未獲得他答復之后就開始了不厭其煩,孜孜不倦的騷擾行為,不停的@和私信,大有不得回復決不罷休的態勢。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J 在微博上表態說:“不堪其苦,請各位手下留情,現我已關閉微博私信功能,敬請各位朋友諒解。”
類似的實例不止一處,這讓我們在感慨微博這種新媒介的無界限、無障礙溝通優勢的同時,是否亦值得我們思考:不說話,不表態是否就是千夫所指呢?換句話說,網絡的喧囂是否就能夠撕破我們保持沉默的自由呢?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個枷鎖,從法律的角度理解的話,就是關于人的行為規則的框架,因而才體現為各種行為的自由式法律界定下的相對自由。當置身于這個框架內時,法律不但不會干涉人的自由,反而為人的自由當起了衛兵。然而一旦行為越界,它就會發揮其限制作用,以懲罰顯示其威懾。英美等國家用法條的形式,以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作為沉默權的保障,這使得這項權利享有了與其他權利平等的位置,更讓這條權利深入人心。
對我國而言,從法理上來說,憲法第35 條規定公民有言論的自由。有學者認為,言論自由應包括積極的言論自由和消極的言論自由。消極的言論自由就是沉默的自由,也就是沉默權。那么什么是沉默自由呢,借用學者鄧瑜的觀點:“沉默自由其實也是表達自由的一種表現,只不過是一種以沉默的自主狀態體現出來的行為表述。”
就如同前文中所提到的,表達自由中有一塊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言論自由。言論自由最基本的,就是“說”的權利,而沉默自由,對應的就是“不說”的權利。在這個基本層面上,言論自由才能談及“說這個和說那個”的自由和更高一層的“這樣說和那樣說”的自由。同理,只有在“不說”的基礎上,沉默自由也才能進一步的推導出不“說這個和說那個”,不“這樣說和那樣說”的自由。咋一看來,似乎沉默自由和言論自由有些對立,但其實沉默自由是被囊括在言論自由的范圍內的,而且是最為基本的一種言論自由。雖然言論自由的界定中有一要點是公開性,而沉默自由似乎在這一點上有些質疑。但其實不然,不公開表達并非沉默自由的內涵。沉默自由往往是公民在被強求表達時候,以沉默的當時表達其內心的狀態,并非是不回應。
回到像微博這樣的網絡傳播平臺上來說,微博名人在被@或被私信時候,完全是可以以沉默的形式來進行回應的。被網友不斷@和重復私信,其實就是一種被要求強制表達的行為。這種行為論其本身而言就是不合理的,面對不合理的狀況,拒絕是人之常情。而在這樣不合理的情況進一步的轉化成為騷擾,給當事人造成困擾,就應轉變成為了一種不合法的狀態。但是這樣的不合法狀況具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并非是在非強迫的情況下有意沉默。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侵害他人言論自由的表現,因為它強迫壓制了對方說“不”的權利。
然而,在網民盡情的享受微博的公共性時,常常會忘記這同時也是一片私人的土壤,也才出現了強制@和私信要求博主表態的事件。然而,強制表態的行為已經不僅僅是局限在讓相反意見消聲的程度了,而是要求對方一定要出聲,強制的意圖打破他們的沉默狀態,而一旦他們所表達的想法與多數意見相左時,往往更是容易引來鋪天蓋地的責罵聲。
出現這樣的狀況,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對于沉默自由的認識并不充分。然而,需要認識到的是,由于缺乏法條支撐,沉默自由在更大程度上更接近于一種道德權利。就如同學者易延友提到的那樣:“當一項權利在一定范圍內還未被人們認識到它的正當性時,或者當該項主張尚未上升為法律權利時,我們要主張該項權利,就必須以一些已經存在的道德原則,尤其是那些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的道德原則為依據,來說明該項權利的合理性。”這意味著一個人不得自由的放棄這項自由,同時更需要尊重他人對這項權利的行使。這種尊重不僅是對他人的,更是對自己的負責。因此,我們也應該明晰,今天我們對他人的沉默表示尊重,他日相同境遇,我們的沉默自由也才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