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 海口經濟學院中廣天擇傳媒學院
海口地處海南島北部,瓊州海峽南岸。因地處南渡江出海口而得名海口,是海南島最具歷史文化魅力的城市。海口起源于漢代,開埠于宋末元初,1988年海南建省后為海南省省會城市。海口地形略呈長心形,地勢平緩,春天溫暖少雨,秋天多臺風暴雨,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一座富有海濱自然旖旎風光的南方濱海城市。海口方言隸屬閩方言,方言中的重疊式形式、語法語意與普通話差別非常大。因海口靠近粵語地區,海口方言受粵語影響較大,有些海口方言便直接用廣州話表達。比如,狗仔,發音gaojai,原意小狗,海口方言中往往用來稱為小男孩。此外,海口方言中也有不少直接引用英語的,比如,球出界為“奧賽”來源于英語OUTSIADE。海口方言是海口歷史文化沉淀最直接的符號化反映,其詞匯內容可以說涉及海口人民的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日常生活到商貿買賣,從勞動生產到天氣變化,海口方言是海口人民千百年來生活經驗和生活智慧的凝聚,海口方言承載了海口獨具特色的海島傳統地方文化特色。
如果說語言是歷史文化沉淀最直接的反映,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那么海口方言就是地方文化最完整的映射。然而,由于對語言與社會和文化的關系的認識不足,受地理位置和傳播方式的制約,海口方言的傳播有明顯的局限性。不僅外來游客無法知曉理解海口方言的意思和文化內涵,就連許多土生土長的海口居民也未必理解。其中,海口本地較年輕的居民,日常生活中也已經很少使用海口方言進行溝通交流了。這些現象的出現顯然是不利于海口方言的傳承和發展的。隨著互聯網絡的不斷普及發展和新媒體平臺的多元發展,海口方言的發展也迎來了春天。在保持海口方言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利用新媒體進行海口方言的傳播成為了海口地區語言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課題。
海南方言素來有“語言活化石”的美稱,是富有獨特魅力的海南島文化景觀之一。我國著名的語言學研究學者曾說過,“沒有方言的語言生態是脆弱的。”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的實施,海南將迎來飛躍的發展。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的計劃將吸引更多外來人口進入海南。然而,伴隨著社會的變遷、教育的發展、普通話的推廣、多遠文化的沖擊及境內外文化交流的普遍加深,海口方言正經歷著巨大的沖擊。海口方言是在海口這片土壤上成長發展起來的,海口方言屬于地域文化現象之一,研究海口方言對于海南方言乃至整個語言學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方言是當地人民千百年來生產經驗和生活智慧的凝聚,是當地人民在長期的生活當中形成的語言現象。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二首·其一中說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每個人對自己的故鄉都有著濃厚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僅體現在生活飲食習慣上,也體現在語言的自覺選擇使用上。以海口方言為例,當地生長并會說海口方言的人們普遍難以區分平舌音與卷舌音,例如順口溜“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從當地人嘴里念出來往往就變成了“細細細,席細席,席細細席細,細席細細席。”然而正是這夾雜著海口方言氣息的普通話拉近了當地人民的距離,類似于此的語言現象更是反映了當地人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
隨著海南島的高速發展及外來人口的增多,當今海南省使用海口方言的人數日益減少,使用年齡層也以中老年人為主。海口方言的傳承和發展顯現出后繼乏人的趨勢,海口方言所承載的傳統文化也逐漸變得的鮮少有人知曉,前景令人堪憂。2018年中國網民突破八億,其中中學生網民排量第一。海口方言傳播若能借助新媒體網絡的傳播力,想必能夠更有效的被海口年輕受眾所接受,這將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海口方言既是一種地方文化,也是一種語言資源,它的開發和利用應與當地社會經濟或文化發展相聯系。例如,利用海南方言命名的“呀諾達”景區,具有地域代表性和民族人文特色的命名使景區有了豐富的旅游文化內涵,該景區也成了全國知名的旅游景區之一。海口方言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規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為海南島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海口方言的傳播和推廣有助于外地游客更加了解海口的風土人情,有助于打造海南特色旅游產品,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全球化信息傳播日益緊密的今天,新媒體技術的利用與傳播使語言文化趨同的傾向日趨明顯。在這種困境中,海口方言的生存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利用新媒體傳播海口方言,如何讓更多年輕一代人了解海口方言,如何體現海口方言的價值,這一切儼然成為了一項具有深刻研究意義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