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繼厚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
筆者作為一名政法戰線的新聞記者,每天接觸到的新聞以案件類居多,如何講好政法故事,弘揚社會正能量是作為政法戰線記者的必備素質。在眾多的案例當中,記者應當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案例進行采寫,這樣才能禁得住百姓的“口水”,無論什么時候回想起來,再次一番談論的時候,都能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創造過程中,能夠對新聞報道做到詳略處置妥當,在新聞創作初期就要預見新聞發出后的輿論方向從而進行把控,規避那些產生負面輿論的新聞,讓心懷不軌的人借此掀起茶杯風暴。
社會仿佛一個大熔爐,熔煉著各種各樣的新聞,很多新聞不是用眼睛看、耳朵聽就能夠完成采寫的,需要記者將自身也“熔”進去,這樣才能獲得有溫度的新聞。2019年初,中央政法委再一次推出“今天我當班”為主題的采訪任務,筆者有幸參與了這次體驗式采訪。
在對公證員采訪時,筆者親眼看到親人為爭奪家產在公證處吵鬧的場景,公證員幫化解,筆者怔住了。在對法律援助工作人員采訪時,我看到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為腳糜爛的受助群眾綁繃帶時,我的胃里陣陣干嘔。在對監獄民警采訪時,我理解了什么是“瞪眼班”、什么是寢室巡查……
這種體驗采訪是最簡單、最直觀走入基層的一種形式,“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來形容體驗式采訪再恰當不過。采訪結束進行創作每一篇新聞作品時,筆者都可以閉著眼回憶那一幕幕場景的發生。這樣寫出來的作品,也會像“VR”一樣將讀者帶入其中,感受到新聞發生時的那份溫度。
集中采訪是記者們常常遇到的事,如何在獲取相同的素材后,讓自己的稿件獨樹一幟,獲得更高的訪問量就成為了亟待攻克的難題。《民警樓道蹲守27 個小時,在等一個人!》就是一篇集中采訪稿件。筆者將該稿件的新聞點選取在民警苦苦蹲守上,淡化犯罪嫌疑人潛逃13年的行為,以弘揚社會正能量為主。
不僅是集中采訪,作為一名記者,每天都會收到通訊員發來的一些通訊稿件,這些稿件都是通訊員認為值得宣傳的,可是新聞本身的價值仍需要記者重新衡量。提煉這些案件的新聞點,都需要新聞工作者具有較強的眼力,在茫茫的信息中找出自己想要更是社會需要的“獨家”新聞。
一個新聞作品,不僅是傳遞出一個新聞事件,更多的是要向讀者、觀眾展示新聞背后的一面,因為新聞背后往往隱藏著能讓人民受啟迪的教育意義。自2019年,筆者在東北網推出了[公證那些事]系列稿件。
《互聯網+公證微信視頻跨國辦理遺產繼承》《親人失蹤后名下財產如何處置?》,分別闡明繼承公證中兩種問題的解決辦法。當有具有繼承權的親屬常年在國外生活無法回國時,公證員通過微信核實的方式來化解難題;當有親屬失蹤且名下留有財產需要繼承時,公證材料中需要有法院簽發的死亡宣告證明。這些公證案例可以助推公證辦理最多跑一次。
保全證據公證是在打官司時,出具的一項最有力的證據。《“張冠李戴”的商品侵權案件 如何固定證據?》《微信語音記錄如何固化為證據?公證員教會你》兩個案例中,一個是電子商務平臺的侵權案,一個是當代最普遍社交工具存有證據案,極具時代感和代表性,是當代社會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問題。
[公證那些事]是筆者先擬定普法宣傳的立意,反思得來的想法。該系列稿件主要是以公證案例為切入口,講述當事人遇到難題時,如何通過公證的辦法進行化解,借此引發人們的思考。在文章結尾處,以公證員的口吻給出更多建議,擴大案例的宣傳效果。
對于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描寫手法,不同的宣傳角度會引發不同的輿論導向。互動式的平臺使得讀者和觀眾得到新聞的同時,可以在新聞下方留言,發表自己的見解。“鍵盤俠”就是互動式宣傳平臺的產物,他們肆意地宣泄負面情緒,使得輿論向壞的方向發展。
2019年6月13日,筆者以平安黑龍江賬號(黑龍江省委政法委官方賬號)在今日頭條平臺發布一條輔警撿到錢包并送還失主的新聞,該條新聞僅簡單介紹了新聞的要素,共獲得5.2 萬的閱讀量。可以驚奇的發現,當第一條評論是負面評論時,下面的跟評全是負面的,這說明人們的想法是極易被帶動的。
為避免類似的事件發生,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筆力強勁,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地對同一事件進行宣傳,增強新聞的立體感,牢牢地把輿論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輿論宣傳一定要堅持正面宣傳,正面引導群眾樹立良好的三觀,穩定社會主義大局,在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進程中發揮強大的引導力。
一個好的新聞能讓政法工作人員受到鼓舞,能讓犯罪分子受到打壓,還能讓讀者能夠接收到普法的宣傳。這樣的新聞要求新聞工作者不斷地提升“四力”,寫出同時具有溫度、高度、深度、維度的新聞作品,踐行黨的輿論宣傳的新思想、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