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雄慶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廣播電視學院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銀幕,最多的觀影人次,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票倉,中國電影市場幾十年的不斷發展,令世界為之側目,但是輝煌的背后卻是魚龍混雜的電影從業者,中國電影市場的崛起人才是關鍵,而影視人才的培養需要專業的影視教育。在當下的讀圖時代,作為視覺文化代表的影視藝術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面對中國影視市場的發展與困境,高校影視教育方興未艾,如何在當代傳媒視野下增強高校影視教育與影視產業之間的互動合作,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高素質影視人才,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傳媒的角度來說影視也是一種傳播的媒介,在互聯網、手機等載體的推動下,影視媒介因為獨特的視聽綜合優勢在當代人的社會生活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當前中國要構建電影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在黨的十九大中明確提出了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要走向電影強國,中國電影產業和電影市場要進一步做大做強。而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特別是從專業的影視教育來看,人才的培養方面存在較為顯著的問題,比如創作視野狹小,學生電影作品幾乎清一色的校園愛情短片;再如電視方面,類型雷同,缺乏創新,故事模仿抄襲,神劇雷劇橫飛;再比如演員的培養方面,《演員的誕生》將很多當紅藝人演技尷尬的問題展現在觀眾面前。演藝圈追名逐利,人浮于事,影視工作者業務素質不強等問題層出不窮。
中國的電影教育從1934年就開始起步,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和發展,電影教育的內涵已經擴充成了影視教育,并且在當代進一步擴充成為了影視傳媒教育甚至是藝術教育,但實際上在高校的影視教育中,往往還是更注重傳統的影視知識,影視理論和方法的傳授,多數情況下都在回避或者是忽略媒介化社會背景對影視教育的影響,鮮有從媒介素養、藝術素養等方面展開的通識教育或者是公共必修課程的教學。
當然僅從專業教育的角度來說,高校的影視教育同樣存在問題,比如說重視影視的文學性而輕視影視的本質屬性。影視是綜合性的視覺藝術,與文學之間存在割舍不斷的聯系,但是在很多高校的影視教育中卻過分突出了影視的文學性,具體來說就是突出了影視作品的主題、人物、意境和美學方面的分析,但卻對視聽語言和拍攝手法不進行重點講述。對于學生而言,學會影視鑒賞是了解掌握影視藝術的基礎,對于非專業的學生來說可能足夠了,但是對于今后想從事影視行業的學生來說是明顯不夠的,對這類學生來說,學會拍攝,導演,剪輯等實踐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再比如,影視教育當中往往重視經典影片的學習而忽視當下最新的影視現象和影像形式。在很多高校的影視教育中常常突出對經典作品的精講,細講,但是這些經典的作品通常年代比較久遠或者說往往都太過“藝術”,與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趣味相去甚遠,所以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往往看到老師講課口干舌燥,而學生意興闌珊。影視具有與生俱來的鮮明時代性,如果能在影視教學中結合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新媒體短視頻,趣味性的微電影,微記錄的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影視器材的更新換代本身是非常頻繁的,這樣導致很多高校的影視拍攝器材相對陳舊,而專業的影視教育對實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把學到的影視知識轉變為技能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實踐。但是很多高校因為對實驗室設備的投入和建設并不是很重視,導致影視器材和設備跟不上時代的需要,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創作。
影視教育是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迅速發展起來的,其興盛與時代的發展、文化市場的繁榮以及社會經濟進步密不可分。目前中國有幾百所院校設立了影視方面的學科,基于上文的分析,從傳媒視野來看,目前的影視教育不管是對專業的影視教育還是非專業的影視教育實踐上都存在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影視教育當中并未在媒介素養教育、藝術素質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給足重視,從傳媒視野來看原有的影視教育的角度、方式方法以及內容都已經不適應當代大學生人才培養需求和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首先一點要更新高校影視教育的觀念,然后更新高校影視教育模式,為中國的影視事業培養合格的人才。
影視以其視聽綜合、藝術與技術綜合、時空綜合等優勢受到當代大學生的青睞,影視明星也是當代很多大學生追逐的偶像,好萊塢大片以及熱播的電視劇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重要話題,而影視作品當中所呈現的人生觀念,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引導了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校的影視教育必須要去偽存真,讓大學生能夠在媒介社會中找到方向,不至于迷失自我。因此影視教育要在傳統的影視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中,加入媒介素養教育、藝術素養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
首先,將上述三個內容的教育作為高校影視教育新視角下的培養現代社會合格公民的手段。當代教育是大眾教育,提升公民素養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專業的教育,更是培養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當前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的生活日益被大眾傳播媒介所左右,在傳媒視野下,媒介能夠幫助公民認識社會,而其中存在正面影響,也存在負面影響,比如《戰狼2》曾被中央戲劇學院的教師批評為無價值觀,充滿了暴力和血腥。當然這是一個爭議的話題,《戰狼2》實際上確實存在血腥暴力,但也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這集中反映了影視作為媒介所存在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影視教育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突出正能量的引導。
其次,在當下自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影視的傳播是多元的,各種信息良莠不齊,把關也被弱化,鮮花和毒草并存,娛樂至上成為大學生利用影視媒介的主要訴求和客觀現實,而這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人生觀念等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國家特別強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影視教育要跳出專業化教育的角度,站在更高的視野,主動去調整教育內容,擴大教育對象,積極應對當代傳媒的挑戰,在影視教育當中融入媒介素養、藝術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內容。
現代傳媒的高速發展使得曾經高不可攀的影視行業降低了門檻,人人可以參與影視,在網絡時代,有一臺DV 機,召集幾個人就能夠編纂出一個網絡視頻,特別是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興起的當下,只需要一部手機,一個短視頻APP 就可以娛樂至死,被高校影視傳媒專業所壟斷的人才體系被打破,非學院派出身的人已經成為主流影視市場的“中流砥柱”,比如韓寒,郭敬明、寧浩、王寶強、岳云鵬、趙麗穎等等。而真正的影視文化市場,卻需要傳播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故事,影視圈的種種問題,迫切需要高素質人才去改變現狀。落實到高校影視教育上來,就需要進行影視教育模式的革新。對比國外的經驗來看,例如美國的USC、UCLA 等大學將高校影視教育分為四個方面,包括透視美國影視工業結構,探索信息與社會控制關系,分析影視節目體現的價值觀念,社會行為,了解影視節目的本質等。實際上中國的專業電影教育已經逐步走上美國式的電影教育之路,在滿足高等院校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影視相關領域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目的是好的,但實際的效果卻有待提升,因此必須要改革高校的影視教育模式。
首先,影視教育不是影視藝術教育,也不是影視技術教育,反而是影視媒介教育,以人文學科為主的通識教育,影視史論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對影視藝術的鑒賞能力,這是基本的要求,但卻不是本質的要求,關鍵是要培育出學生的視覺思維,要在人文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上使學生具備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鑒賞能力,再通過個性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的視覺思維,學會用視覺語言來講故事。
其次,關注當代傳播媒介下的影視新現象和新趨勢。影視藝術的發展與時代、科技發展密不可分。在當代媒介化社會當中,學生不僅僅是傳播的主體,也是傳播的受眾,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高,影視教育就需要滿足學生的需求,突出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如果影視教育當中忽視了影視藝術的發展趨勢,學生肯定沒有多大的興趣參與學習。因此在影視教育中要多關注影視行業中出現的新元素、新類型、新現象,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進而采取必要的教學措施來鞏固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以興趣驅動去主動學習影視知識。比如在課堂上結合當下比較火熱的抖音短視頻,趣味性的微電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案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教育模式要不拘一格,不需要固定的套路,但核心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受眾為根本,師生平等互動,強化實踐,構建影視教育新模式。現代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催生出許多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比如體驗式教學,是學生以現有的知識儲備為基礎,利用各種手段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有時還會涉及跨學科的學習,提升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突出實踐,可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圍繞同一個教學目標,模擬出一個劇組來進行體驗式學習,這對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要充分發揮產教結合的作用,影視教育當中要突出校園文化活動的作用,利用大學生電影節、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等這些活動來幫助學生提高實踐水平,進一步結合影視產業來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體驗式學習是一種手段,產教結合同樣是手段,學校要和電視臺、廣播電臺、影視制作公司等合作,讓學生在學習之余去這些單位實踐學習。當然也可以利用影視行業所推動的一些活動比如青年導演計劃等,鼓勵學生去創作,為將來走進影視行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高校影視教育是影視媒介教育,在當代傳媒視野下,務必要革新影視教育的理念,不僅僅要做影視藝術教育,更要做到媒介素養教育,藝術素養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舉。因此,高校應當考慮擴充影視教育的內容,革新影視教育的方式方法,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培養優秀的人才。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思考,可能有所不足,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