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琳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公共傳播主要是依托于人際、組織和大眾傳播并與之共生的傳播形態(tài)。公共傳播的核心價值在于公共性,具體表現為傳播主體及受眾的公眾性、媒介及內容的公共性、信息的公開性。作為公共傳播主體的政府公共傳播,既是現代社會公眾及時獲知公共信息、監(jiān)督政府、參與民主管理的基礎,也是保障政府與公眾相互了解,宣傳執(zhí)政綱領和施政措施,樹立良好形象爭取公眾支持的重要手段。(1)
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新媒介的迅速發(fā)展使傳播由渠道變?yōu)橐环N權力。人們在使用互聯網進行傳播的時候,擁有了更多的表達和行動的權利。人們通過網絡的方式參與公共事務,打破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時空界限,促使了城市公共討論空間的擴大。
在城市公共討論空間重構的大環(huán)境下,對于今天的中國城市群,特別是亟待發(fā)展的雄安新區(qū)來說,提高政府公共傳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雄安新區(qū)建設處于關鍵期,其打破了其原有的社會形態(tài),吸引大量流動人口涌入,急需高度統一的文化認同。另一方面,在新區(qū)建設過程中,城市形象構建、城市文化傳播、城市人口交往都在互聯網及新媒體的應用下變得更加多樣也更加難以控制。政府如何通過更富有成效的文化戰(zhàn)略和現代傳播理念的引導來塑造和強化雄安城市的現代性,促進雄安新區(qū)城市精神塑造和城市認同感深化,保障政府施政效力,促進城市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便成為十分緊迫而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目前雄安新區(qū)的建設不僅包括開放包容的本土環(huán)境,還匯集多種多樣的外來文化,一直處于媒體關注的中心。其政府公共傳播在積極發(fā)展配合的同時,仍存在著體系不完善,人才匱乏、新媒體使用能力低、忽視公眾文化認同感等嚴重問題。
雄安新區(qū)政府部門處于不斷完善,不斷發(fā)展的階段。但政府的信息傳播機制仍然比較傳統,始終沒有建立起專業(yè)的公共傳播部門,多數政府部門對提高公共傳播能力,加強與公眾互動的理解仍停留在簡單的設立一個新媒體部門,開設公眾號和微博等行為,工作人員也無法真正利用媒體來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和政策措施的宣傳。在公共事件發(fā)生后,政府部門龐雜緩慢的傳播弊端立即顯現,公眾無法快速弄清事實,加上政府宣傳部門的不完善,導致部分網民在傳播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政府喪失事件主導權,極易引發(fā)公眾強烈不滿,產生極大負面影響,使公共事件向負面發(fā)展。
伴隨著雄安新區(qū)的設立,與之相伴而生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數量激增。以微信為例,目前僅與雄安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就有123 個。可見,利用新媒體進行政府公共傳播已成為城市管理者關注的重中之重。作為展示城市的窗口,越來越多人通過使用微信、微博來增進對城市的了解。然而,不難發(fā)現,當前關于雄安新區(qū)的新媒體多屬于政治類和社會民生類,且當中不乏“標題黨”內容,大量內容僅為人工搬運,從傳統媒體上傳到新媒體,并無新意。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政府公共傳播必須為人所需,真正建立起“公共服務”型政府。
相比上海、深圳等發(fā)展成熟的地區(qū),雄安新區(qū)作為一座正在興起的城市,其在人才供應上仍有很大缺口。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雄安地區(qū)人才呈回流之勢,但早期人才大量流失,仍無法滿足現今雄安發(fā)展巨大的需求。政府公共傳播活動本身相對復雜,特別是對于處于公眾關注熱點的雄安新區(qū),其政府公共傳播具有極強的復雜性和深刻的政治性。信息的整合和發(fā)布,以及處理與市民的互動情況需要大量全方位專業(yè)的人才。如何真正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多元文化下市民整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當前雄安新區(qū)發(fā)展的重點。
當前的雄安新區(qū)處于不停變化的環(huán)境之下,新公民利用新媒體賦予的權力追求表達和民主。政府作為城市管理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及時防治市民自我表達環(huán)節(jié)處理不當所引發(fā)的社會騷亂就必須及時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建立一支迎合時代潮流的有力隊伍,在雄安新區(qū)發(fā)展的關鍵期營造良好的媒介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才能凝心聚力,更好的發(fā)展。
有效的政府公共傳播,就是要實現公眾對政府的支持、信任與合作。真正實現由權力維系社會關系到由信任粘合社會關系的轉變。這就要求政府改變傳統的體系架構,構建現代的公共傳播系統,改善政府與公眾的關系。在現行體制下,進一步完善,建立行之有效的組織機制、應急機制、監(jiān)督機制和反饋機制,即通過多元融合傳播的方式拓展政府與公眾的積極對話。針對當前所處的關鍵時期,雄安新區(qū)的公共傳播更具復雜性與政治性,為了保證政府公共傳播的時效性與準確性,更需要大量專業(yè)人才。政府部門必須不斷進行自我更新,改革傳統政府結構,使更多全方位復合型年輕人才進入政府公共傳播中樞。
2018年1月16日,雄安媒體中心的成立極大的豐富了雄安新區(qū)的宣傳載體;提高了市民參與公共信息傳播的自主性;完善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國雄安官網、各類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以多樣化的方式呈現了雄安形象。但目前公眾對于雄安的認識多數仍停留在表面。各個平臺普及度不高,因此,需進一步完善各個平臺建設,通過多終端、多角度、全方位的報道來促進政府與市民的交流與互動。設立中央廚房式的報道形式,精準的滿足不同種類受眾需求,第一時間擴大公共傳播的受眾面,通過互動增強與公眾間的黏性。政府可以利用各種新興平臺掌握信息傳播的主動權。有效提升信息傳播的實效性,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在負面信息發(fā)生時,及時判斷并有效抵制,增強政府權威。
雄安新區(qū)作為一座新城,正處于歷史和未來的拐點。它擁有深厚的歷史和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構建雄安城市共同體,就是要連接過去與現在,跨越傳統與多元,超越虛擬與現實,把雄安建設成現代化的可溝通城市。在多元文化涌入的當下,提高公眾整體認同感、歸屬感,就是要講好雄安故事。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場上,尊重和承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差異,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采用多種形式來挖掘雄安文化特色,以現代化的方式、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雄安傳統歷史故事、紅色革命故事和改革發(fā)展故事。借雄安發(fā)展的東風,創(chuàng)新文化產品,增強地方文化吸引力,從而調動公眾自主傳播的積極性,使市民自覺自主的進入到雄安新區(qū)公共傳播的環(huán)境中來。
新媒體賦權給政府和公眾都帶來了機遇和便利,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傳統媒體權力的瓦解,拓寬了政府公共傳播路徑,改變了政府公共傳播的方式和思路。這就要求政府形成互聯網思維,真正實現轉向,從傳遞新聞轉向公共傳播,從而利用新傳播技術創(chuàng)建開放、公平、有效的城市傳播網絡,促進政府與公眾有效的交往和對話。真正呈現雄安新區(qū)獨特的城市魅力,為我國城市政府公共傳播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也為世界的城市建設展示嶄新范式。
注釋:
(1)何坤.新媒介時代背景下的公共傳播:現狀與反思[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7,24(02):38-4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