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品壯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在我國,公立醫院作為醫療活動的主體,承擔著重要的疾病診療、康復工作,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在國家醫改的新形勢下,醫院已然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的醫療環境仍然比較嚴峻,醫患糾紛、沖突、暴力傷醫事件時有發生,網上輿論更是吵得沸沸揚揚,對醫院、醫患關系、醫療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預防輿情危機,如何應對輿情事件,如何營造良好的輿情環境,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個相對的概念,相對于報紙,廣播是新媒體,相對于廣播,電視是新媒體,相對于電視,網絡又是新媒體,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1]。本文中所指的新媒體是指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媒體,比如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微信、論壇、博客、各種APP 等。網絡信息傳播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信息量巨大;二是覆蓋面積廣泛;三是信息交互性非常強;四是不可控性;五是網絡信息傳播非常迅速。
由于醫學知識的專業化程度較高,對醫院的評論經常是涉及某種醫學專業名詞或專業技術術語,由于醫患雙方接受教育程度不同,對醫學知識的理解處于不同水平,再加上醫患之間溝通不順暢,導致了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此衍生出一些患者的不同意見,甚至是偏見,反應在新媒體上就容易引起網絡輿情風波。
目前,國內多數醫院對于輿情管理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認識到網絡輿情的影響力,但真正能落實輿情管理的醫院卻不多。吳芳等人對上海市公立醫院管理層或相關工作層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上海市公立醫院網絡輿情工作的知曉率高達95.32%,而實際開展工作情況的比例僅為13.1%,說明多數醫院思想上已重視起來,但行動上還欠缺[2]。另外,多數員工對于輿情管理工作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覺得輿情管理與自己無關。許多員工在工作中缺乏對某些事件的危機敏感性,忽視網絡新媒體的催化作用,覺得危機離自己很遠,這都是輿情危機意識薄弱的表現。
基于新媒體網絡輿情的特征及復雜的醫療環境,我們應該積極面對新形勢,有效管理和引導網絡輿情走勢,營造良好的醫療網絡輿情氛圍。本人認為,對于醫院輿情的管理,不單單是醫院內部的事,更應強調從政府、醫院、新聞媒體三個層面協同去管控醫院輿情。
醫院,尤其是公立醫院作為我國政府主辦的公益事業單位,其上級主管部門一般為衛生行政部門。作為政府主管部門,要對醫院的輿情傳播進行總體的把控管理。首先政府要加強新聞及網絡信息監管,發揮網監部門的作用,新聞發布要實事求是,避免帶有傾向性、情緒色彩的新聞報道,以免誤導民眾。建議采用技術手段進行源頭控制,對輿情信息進行監控、分級和過濾,阻擋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的進入;其次,政府要加強網絡道德宣教,鼓勵個人和媒體的自律,倡導民眾構建和諧的網絡醫療環境;再次,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公立醫院的服務監管,從政府的角度督促改善醫療服務,提高患者滿意度,以此減少負面輿情信息的散播;最后,政府應及時跟進、妥善處理醫療熱點事件。在發生醫療輿情事件后,為避免輿情危機的進一步惡化,政府應及時出面處理、溝通、協調,合理解決危機。
首先,醫院應通過培訓強化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意識,包括對于輿情的認知意識、危機意識、管理意識,讓員工學習、了解輿情,認識其中隱藏的輿情危機,更要學會去管理輿情、引導輿情,避免受到輿情的網絡影響;其次,醫院應該建立系統的輿情管理組織,儲備復合型的網絡輿情管理人才,對新媒體、網絡、醫學知識都有相應的了解,才能更敏銳地發現輿情異常,才能更好地管理輿情;再次,醫院應建立相應的網絡輿情信息監測、分類、預警、應對機制,做好工作預案,才能對輿情信息實現流暢、高效地管理,善于發現、引導、解決輿情事項;最后,醫院應著力改善醫患關系,從源頭遏制輿情的發生。
新聞媒體在如今仍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其發布的信息都是經過包裝和審核過的,具有很高的權威性,而且,很多新聞媒體發展了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借用網絡的優勢資源進行信息共享,因此,其影響力也非常大。作為新聞媒體,一方面要提升媒介素養,客觀、真實報道醫療熱點事件,不誤導民眾;另一方面,新聞媒體要善于改變媒體的關注焦點,加強議程設置,積極引導輿論走勢,增加對正面輿情新聞的報道,營造和諧的醫療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