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 蘭州工業學院圖書館
面向師生用戶提供各種類型的信息服務,是高校圖書館的本職工作。在大數據時代的環境下,圖書館要緊扣師生需求和信息傳輸特點,積極優化和創新服務職能,不斷滿足用戶需求,契合時代前進步伐。
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文獻中心和情報中樞,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托和組織科研攻關的重要陣地,在大數據時代主要承擔著以下服務職能。
文獻服務是基礎性職能。收存和提供圖書、報刊、檔案等文獻資料,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能。盡管當今技術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各高校都在大量引入知網、超星等數字資源,但實體文獻依舊是主要的館藏資源,其數量亦呈現逐年上升之勢。
知識服務是延展性職能。現代科學技術極大地改變了圖書館的內外環境和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滿足用戶搜集、重組、創新信息等需求的知識服務也就應運而生。一是根據用戶對某一學科特定知識的需求而通過相關網站提供專業化的學科知識服務;二是根據用戶對某一領域的知識需求而推送定制化的知識信息;三是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搜集整理出具有較高價值的信息;四是依托館藏資源和專業隊伍向各單位和讀者提供專題性、直接性的知識信息。
教研服務是支撐性職能。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立德樹人、培魂鑄基的重要工作,作為教輔機構的圖書館自然要為教研工作提供優質服務和必要保障。圖書館要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構建信息服務平臺,運用智能終端為廣大師生提供個性化、即時化的信息服務。高校師生普遍使用智能移動設備,智能終端在學生當中的普及率已經達到95%以上。[1]圖書館還要為師生組織項目申報和開展課題研究提供學科前沿信息和立項決策參考,對有關研究成果進行數據核較、文獻比對和應用評估,為師生的科研工作提供全程性的決策支持和信息服務。
高校圖書館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趨勢,面向廣大師生提供的各項服務日趨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瓶頸問題,嚴重制約著服務功能的體現。
一是網絡建設步伐過慢。一些高校的圖書館網站規劃不夠科學、內容過于單調、板塊比較稀缺,主要是館藏介紹、讀者須知等說明性內容,尚未提供網站導航、數字資源等深層次服務。而且,一些網站響應速度較慢、內容更新遲緩、服務方式落后,同用戶之間的交互性體驗較差。
二是電子資源存在重合。大部分高校圖書館都會收錄知網、超星等國內主流數字資源平臺,但只是按照資源性質和載體區別將其簡單排列出來,而未對其進行認真辨別和科學整合,沒有形成統一的檢索平臺。用戶只能逐一選取數據庫進行檢索,這樣不僅浪費大量時間,還容易出現結果重合或漏檢漏查問題。
三是網絡導航不夠健全。網絡導航能夠為用戶提供各類便捷服務和相關鏈接信息,是圖書館“以人為本”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但是,不少高校圖書館的網站上尚未設置導航欄目,或者欄目鏈接不夠完善,只是簡單地跳轉到一些門戶網絡或名校主頁,而缺乏對優勢學科和特色資源的導航鏈接,實際應用價值不強。
四是服務能力需要增強。一些高校把圖書館視作“養老院”或“收容所”,忽視管理人員的專業基礎和技能培訓。不少長期在職的管理人員對圖書工作認識不足、服務理念落后,十分欠缺數據分析和管理知識。而且,許多圖書館缺乏個性服務內容和信息推介機制,沒有構建跨校跨區的館際文獻傳遞服務和資源共享平臺,信息交流不夠暢通。
大數據和信息化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職能提出了嚴峻挑戰,傳統模式已然不能勝任數據管理和信息服務需求。圖書館要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健全管理機制,創新服務功能,向用戶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首先,切實加強網站建設。圖書館要以滿足師生使用需求為核心,統籌規劃網站內容,分別設立教師和學生兩大模塊,增加同當地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就業創業等相關信息,保證欄目簡單易懂、導向鮮明、便于操作;要重視網站日常維護和信息更新,及時發布新書推介,幫助用戶掌握館藏動態;要依托大數據技術建立館際共享機制,實現不同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的聯網互通和資源共享,向用戶提供館際互借和數據傳遞服務。[2]
其次,大力拓展信息資源。圖書館要認真梳理館藏實體和數據資源,繼續做好圖書管理等傳統服務,大力充實優質數字資源,完善構建移動服務平臺,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率和流動性。大數據時代的云技術能夠顯著加強資源整合、增加館藏容量、減少工作程序、創新服務載體、改善用戶體驗,是圖書館構建資源共享平臺必須運用的數據技術。
最后,積極提供個性服務。個性服務指圖書館結合用戶偏好和特定需求,科學篩選和合理過濾相關信息,向用戶提供最優質、最高效的館藏資源。圖書館要根據用戶提交的檔案信息,為他們提供針對性、差異化的瀏覽界面,打造豐富多彩的交流社區和智能快捷的檢索機制;要優選圖書采購目錄和版本,優化選購流程和效率,保證文獻資源契合用戶需求、圖書質量得到師生認可;要建立開放型服務體制和主動性服務意識,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收集分析用戶需求,提供信息推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