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丹 安徽新媒體集團
新時期不斷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移動通信技術都使得人與人之間得以更加快捷的進行信息交互,至此,人類進入“大數據時代”。在此背景下,各行各業紛紛將“大數據”引入到本行業,為行業發展帶去沖擊的同時也帶去積極影響[1]。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注定了新媒體產生和興起。然而,新媒體沖擊傳統媒體是種必然,卻不是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盡管存在種種的差異,但是,也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因此,實現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并非“不可能之事”。相反,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媒體行業獲得發展的必然道路。
大數據時代的媒體行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對信息技術的依賴和應用。新媒體正是在此基礎上誕生并發展起來的[2]。其中,通過大數據技術,新媒體實現了對用戶信息的有效分類,讓新媒體能夠針對用戶信息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利用大數據技術,新媒體建立起“媒體矩陣平臺”。通過這一平臺,新媒體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粉絲導流”。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媒體融合的特征之一是利用新舊媒體的融合來吸引諸多用戶群體,從而促使媒體價值的變現。
此外,在大數據時代由于新媒體同傳統媒體之間相對清晰的受眾分界。如果以“80年代”為分界點,那么,新媒體的受眾是“80 后”群體;而傳統媒體的受眾是“80 前”群體[3]。在媒體運營當中,由于受眾的群體不同,導致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無論是采寫活動還是報道內容,差別十分明顯。因此,在媒體融合之后,最突出的特征之二是媒體受眾的整合。
相比起日益發展壯大的新媒體,傳統媒體在大數據時代陷入“寒冬期”。具體來說,傳統紙媒的發行量立減、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播放量和收視率持續走低。導致廠商在發布廣告的時候,更加中意新媒體的高效率、快速度和大范圍。與此同時,新媒體在主要消費群體中的影響力有限。因此,基于傳統媒體扭轉盈虧的現實需要和新媒體商業“含金量”的提升,有必要進行大數據時代的媒體融合。
此外,現階段國內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多依靠傳統媒體,而在國際上,這一點已經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通過新媒體傳播本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以美國為例,美國總統利用“推特”來發表意見,并同其他國家政要進行互動成為西方國家的主流信息交互形式。因此,為了實現同國際的接軌,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轉變現階段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實際上,我國的公安、消防等部門已經開始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通過官方賬號發布重要信息。從這一角度來說,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轉變為大數據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動力。
大數據時代可以從“新聞元素共享”的角度,探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路徑。基于“新聞元素共享”的前提下,以“市場發展”為目的,以“內容創新”為手段,在整合與發展的道路上,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在此過程中,新媒體可以利用傳統媒體的專業優勢;傳統媒體可以利用新媒體的信息快速傳播優勢,以此推動媒體融合。
新媒體比傳統媒體更注重用戶體驗,而傳統媒體更注重信息發布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在媒體整合和發展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信息輸出單元可以實現整合。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權威、公信力,還要注意受眾的互動和用戶體驗。
技術整合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整合的另一個關鍵。作為新媒體孵化的基礎,網絡移動端具有信息垂直、時效性和多樣性的優點。通過整合媒體平臺,促進媒體產業鏈的發展。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人們具有更加優秀的信息處理能力,大數據的出現,讓信息更加的多樣化,也讓信息的作用進一步的擴大到各行各業。其中,媒體行業受到大數據的影響頗深,最顯著的表現是促使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然而,隨著大數據時代進一步的發展,為了獲取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趨于融合。在融合的道路上,大數據技術是媒體融合的主要動力和有效路徑。當然,二者的融合發展之路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