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玲 上海體育學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網絡節點、寬帶、資源管理和各種應用技術為核心的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新聞行業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過去,電視和廣播傳送的是模擬信號,但模擬信號的儲存遠沒有數字化信號的簡便。數字化信號的出現,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間的界限。[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目前所有的媒介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數字化,加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數字技術的進步,不同媒介之間豐富多樣的傳播功能逐漸融合,受眾可以享受各種各樣的媒介感受。而這些經過“加工”的新聞信息進行計算機程序處理,就可以在互聯網上傳播,所以,媒體產生的新聞信息無論怎么傳播、用什么方式傳播,最終都將聚集在網絡這個平臺上。
互聯網的發展讓新興媒介走進大眾的視野,新興媒介是指當代最熱、最給力的那些媒介,如博客網、維基網、臉譜網、推特網、微博、微信等互聯網上的第二代媒介。[2]在新媒體時代,整個世界就是地球村,在傳播方式上,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快速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并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評論,傳統的單向信息流動模式已不復存在,傳受雙方的界限變得模糊,在這里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介而言,具有雙向互動性、多元性、去中心化等特點。在傳播速度上,新媒體的即時性是傳統媒介無法相比的。在傳播內容上,新媒體上的信息海量、豐富、多樣,兼容經過數字化的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傳播手段,這些文本不僅可以在上面傳播,而且還可以保存下來。新媒體的功能使受眾更真實和更接近地感受信息,提高了受眾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參與度,受眾能夠有效的行使自身的話語權。
如此看來,在新時代下,發揮新媒體的牽引作用十分重要。如今三網融合的態勢已然形成,網絡直播和短視頻行業的新業態頻出,媒體融合進入系統性創新時期,內容付費和知識服務掀起新內容變革,用戶生產內容、專業生產內容與社交屬性成為平臺發展的主要推力,人們接收新聞的渠道和形式又再一次得到了不一樣的創新。[3]
但也正是因為眼花繚亂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傳播手段,受眾越來越享受便利的新聞,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實質是削弱了受眾的思考能力。由于網絡的隱匿性,受眾可以在互聯網上編織自己現實未能實現的社會身份,體驗不同的人生,在這其中也包括欺詐等等不良目的,新媒體給予受眾“發聲”的機會,同時也縱容了受眾的欲望和肆無忌憚,網民對一些事件的熱評和發帖容易被放大甚至發酵成熱點,這就給假新聞和反轉新聞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紐約太陽報》的編輯主任曾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在科技如此發達、網絡如此便捷的當今社會,如何吸引眼球,如何獲取流量,滿足公眾獵奇的心理需求似乎取代了新聞本質的真實,后真相時代來臨。
在后真相時代,媒介倫理和媒體發展之間產生矛盾,受眾接受信息逐漸追求證據,視頻的重要性由此顯現,人們不再一味地相信媒體報道的新聞,而是通過各種方法獲取有力的證據來證明新聞的真相,我們不得不正視在后真相時代中,被破壞了的新聞真實性與客觀性讓受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彰顯主體性,新聞的真實賦予輿論更多元的視角。
互聯網的發展降低了新聞生產和發布的門檻,信息的時效性提升,內容豐富多樣,我們在開拓視角的同時,信息爆炸、碎片化的閱讀模式等使我們失去了思維能力,但是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受到沖擊之后,我們又重新尋找思考的能力。雖然如今我們置身于新媒體環境下構建的擬態環境,又受到后真相的影響,但是只要我們政府、媒體和受眾三者之間互相維系與互動,齊心協力,可以促進問題的解決,因此,以下有幾點建議。
一是政府應加強輿論引導?;ヂ摼W給予我們寬松的輿論環境,但絕對的自由會造成互聯網秩序的混亂,政府可以利用科學技術進行適度把控、合理引導網絡秩序。
二是新聞從業人員應規范報道,遵守職業道德。在新環境下,媒體要發揮自身的“工匠精神”,切莫讓技術機械了自身的思維,精益求精,理智、客觀、清醒地對待新聞事件。
三是受眾應提升自我的媒介素養。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因此,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是必然的。我們在享受知情權和話語權的同時,也應該時刻保持理性,少跟風、少起哄,社會秩序的維護不僅僅靠政府,也需要我們的努力,我們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嚴格自律,客觀對待新聞信息,做一個真相的探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