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蔚 浙江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周景 杭州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綜合頻率
進入媒介嬗變的新時代,在傳統新聞傳播與自媒體信息傳播所帶來的新聞倫理失范現象以及新聞專業主義喪失所導致的報道失誤使社會對媒介與新聞從業者提出了專業化訴求現實背景下,對于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能力與素養提出看更高訴求。作為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最后呈現的“把關人”——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清晰準確地解讀信息、親和有力地引領受眾接受信息,是其工作任務與目標。但是,能夠達到如此能力之新聞主播似乎有限,更多呈現的是能夠流暢表達字面文字,卻缺乏“解讀”意識;能夠在“形而上”表達出職業形象,但缺乏“引領”精神的“讀稿”者。在媒體新聞素養重構的前提下,作為以“把關人”形象出現的新聞播音員主持人需要重構什么樣的新聞素養?如何在新聞播音主持教育教學中進行實踐?
科瓦齊和羅森斯蒂爾兩位作者在《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一書中將當下的新聞消費者形象地稱之為“新聞游牧者”,他們以自我需求為中心,在多個平臺(屏幕)之間切換,找到需要的新聞。這種主動尋找新聞的方式已經不再是被動地翹起雙腿等著新聞主播告訴發生了什么的“向后 靠”(lean back)的狀態,目前的新聞消費者追求的是一種主動出擊式的體驗,“向前傾”(lean forward)的狀態,積極查詢信息,甚至參與新聞生產。信息技術的發展,商業文化的入侵導致新聞發布門檻降低,新媒體技術使“人人都能是記者”成為現實。雖然受眾公共新聞素養不斷提升,但是缺乏專業技能與新聞職業道德素養的報道與傳播,還是會讓受眾層出不窮的“偽新聞”不知所措。受眾對新聞信息真實的訴求與多新聞產品的品質要求,對新聞生產者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新聞素養因為工作任務要求單一而較為簡單,即具備一定的新聞敏感性與基本的價值判斷力。廣播電視技術與內容的發展對播音員主持人新聞素養提出了更多元的要求,在基本素養的基礎之上還需具備較強的訪問能力、評論能力、編輯能力等“硬”實力等。但是傳統播音主持教學在建構播音員主持人新聞素養的過程中,過多強調語言表達技術能力培養,在其它硬能力培養過程中注重形式感,忽略了內容的深化。培養具有社會影響力播音主持人才,在播音主持教育教學中強化新聞素養培養勢在必行。
素養是指個人經過后天訓練、培養和實踐而達到的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新聞素養的需要學習與掌握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聞傳播的一般理論。信息判斷的標準首先依據于所掌握的新聞傳播的一般理論知識。如什么是新聞?新聞的種類或類別如何?什么是新聞價值?新聞傳播的作用和功能如何?制作新聞的規律和規則如何?新聞語言和體裁如何?新聞記者的品質與和資格如何?學習者只有掌握了有關新聞的基本知識,才能形成新聞敏感性,形成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2.新聞實務。如果說學習新聞傳播的一般理論是開展新聞素養教育或學習活動的第一基礎,那么進行新聞實務的學習則是開展此方面活動的第二基礎。學習者只有掌握了如何辨析和證實一則新聞信息的技能或標準,如何正確或科學評價生產、傳播或傳布新聞信息的技能技法,以及如何進行批判性和辯證性思維的技能技法等,才能為能夠創作出高品質的作品打下實踐能力基礎。
3.面對新聞創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和建構新聞創作的正確態度,形成正確的新聞創作觀與創作思維,培養正向與正確的新聞情感和價值觀,是培養新聞素養要素的第三個方面。面對它元素的干擾,學習者只有掌握了如何正確處理新聞信息?如何有效形成與傳播新聞觀點?在創作中保持什么樣的新聞態度、新聞立場?如何形成優良的新聞閱讀和思考習慣?等問題,才能習得與養成與受眾共享、共情的情感基礎。
4.社會行為能力和習慣。要學會從社會視野的角度去發現新聞、理解新聞、批判地分析和評價新聞、謹慎正確地傳播新聞,培養學習者在新聞生產和新聞傳播中的社會責任擔當,樹立為了促進社會進步和繁榮而進行新聞創作的社會活動實踐的能力,樹立引導與引領社會輿論的責任意識。
那么對于播音員主持人而言,如何將這些建構新聞素養應該掌握的內容貫徹播音主持教學中?其關鍵點在哪里?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網在2014年9月4日發表文章的《新聞素養和媒介素養:學者如何區分批判性思維技巧》(NewsLiteracyvs.MediaLiteracy,HowAcademicsareDifferent iatingCriticalThinkingSkils)提出,“新聞素養”教育關鍵在培育批判性思維方式。把批判性思維方式貫徹至播音主持工作中,“解讀”與“引領”是其工作目標與任務,其核心就是因“質疑”與“批判”而產生的“判斷力”,此為播音主持傳播過程中建構與運用“控制力”與“平衡力”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判斷力、控制力、平衡力的培養實踐,是新聞素養重構的核心。其意義與價值在于強化與延伸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內涵,培養學生從“怎么說”向“說什么”延伸。
那么在播音主持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判斷力、控制力、平衡力的培養實踐呢這里提供一個模式。
根據美國石溪大學新聞素養研究中心的觀點,新聞素養是人們使用批判性思維與技能去新聞報道可靠性和可信度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一個優質播音員主持人是否能夠取信于受眾的專業素養,是其職業生命力與影響力發展的基礎。
新聞專業主義的含義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所追求的一種職業理想和操作理念,雖然源自西方新聞學,但是這種著眼于受眾的知情權和接近權,以“公正、公開、公平”為目標取向,強調社會責任意識的理念與中國國情有機結合形成了具中國特點的專業主義精神。例如貼近生活,服務社會;以事實說話,提倡新聞業的職業倫理;呼喚“輿論監督”等。
播音員主持人專業主義理念與操守的建構能夠使傳播更真實、更客觀、更公正,更能體現以服務公眾為中心目標,更能體現正能量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針對新聞素養的教育與培養,不同國家與地區有不同的實踐,形成了具有自我色彩的理論。如英國艾迪·迪克提出的基于框架教育教學思想傳媒三角型教學模式。設計了文本、生產、受眾三個維度的教學框架。每個維度都可以作為教學入口,每個維度下又形成很多教學問題,形成成體系的教育教學理論。這種教學框架在新聞播音主持教學中的運用與實踐,可以形成“語言、創作與生產、受眾”的三關鍵概念理論,既可以從單純的某一維度,也可以分別從幾個維度進行系統性審視。既針對每一個維度又站在統籌幾個維度的角度上做出具體的教學設計及要求。例如,針對語言,可以要求既建構具有表現力與感染力的生理與心理機制,還要具備形成新聞判斷力與社會思想力思維能力;針對創作與生產維度,既要審視創作目標與定位、創作技術與方法等,還要觀照與平衡合作崗位與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系等;針對受眾,既要滿足受眾對資訊與娛樂的低層次心理需求,引領對觀點、情感、美感的高層次心理需求,同時還需滿足與引領社會需求。在對教學內容與維度把握的基礎上,可以設計多種實踐教學目標與要求的教學方式與方法。通過對這三個維度的依次審視,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過程。
以上只是一種新聞素養培養方式的理論框架,在此只想提供一個可進行實施的教學方案,為播音主持教學提供一個教學改革與創新的路徑。歸根結底,新聞素養是新聞播音員主持人能否形成傳播到達能力與傳播影響力的核心素養,是播音主持教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涵。如何界定新聞播音新聞素養的內涵,選擇先進并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學方法是促進在播音主持教學中培養新聞素養效果與質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