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爭偉 周駿 孫長月 西安思源學院
當代社會網絡媒介已經成為傳播主角,交互性、即時性、個性化等是網絡所具有的特點,這使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更具時代性挑戰(zhàn)。大學時代是學生形成獨立思想和三觀的重要時期,必然容易受到大眾媒介影響而改變觀念。探索在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支撐,具有重要的意義。
網絡媒介素養(yǎng)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網絡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網絡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公眾利用網絡媒介資源動機、使用網絡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tài)度、利用網絡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網絡傳媒的批判能力等。
傳統(tǒng)媒體和現代網絡技術的整合得益于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帶來的信息革命,并最終形成一個信息傳播網絡,特點是多元且立體化。由于4G 技術的廣泛使用,公眾可以非常便捷的使用各種新興技術,比如智能手機、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成長在網絡時代的當代大學生,是發(fā)達的網絡技術的直接受益者,可以直接獲得大量的沒有設限的一手信息。同時,不經篩選的信息也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的心理生理不甚成熟,在這個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他們的自制力、辨別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這些都可導致一些學生出現一定的問題,比如網絡受騙、沉迷網絡、實施網絡犯罪等。不僅影響了大學生自身發(fā)展,更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和諧。因而,如何提升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是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9年第43 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8.29 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59.6%。在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8.17 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達98.6%,大學生100%使用手機上網。2018年辛易校園大學生數據研究中心關于中國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的調研報告顯示:大學生使用手機的高峰期全部集中在晚上8 點到晚上12 點,其中晚上8 點到晚上10 點之間的使用頻率為最高.同時,大部分學生使用手機時2-4 小時,超過一半的大學生使用手機時大于5 小時,使用手機上網1 個小時以內為3.58%;2-4 個小時高達41.52%;5-8 個小時為39.98%;8 個小時以上為14.92%;35.12%的大學生已離不開手機,只有12.62%的大學生手機可有可無,58.14%的大學生一打開手機就習慣性的滑一滑。
以上數據表明,互聯(lián)網、手機等新媒體的主要用戶群是在校大學生群體,隨著時間推移,大學生群體上網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增加。這可能是因為我國各地在推進校園網絡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使得大學生在學校有多種方式可以便捷、低價、高校的進行網上沖浪。網絡的普及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便利,同時也必然造成大學生對手機、平板電腦等媒介終端設備的依賴。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會擾亂心思,不能專心上課,也導致了低頭黨的數量增加,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網絡信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平臺為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信息支持和資源共享,給大學生帶來很大的便利,這受到大學生的歡迎。
大學生社會經驗較為欠缺,對于網絡中的一些不良的信息,大多數大學生都不能明確辨別,發(fā)表言論、接收信息,應當謹慎小心。
網絡媒介在大學生的生活中已經占有相當大的空間,但是大學生對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tài)都會影響到網絡新聞信息的產出,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在瀏覽信息時,抱有娛樂、跟風心態(tài),不去深入思考信息背后的因素,不能理性客觀的評判網絡信息,他們對網絡信息缺乏深層次的思考,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在網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中歸位,就要全程參與大學生與網絡媒介接觸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的擊破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媒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和歸納大學生易出現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過程管理。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在網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中形成指導體系,要盡可能走在互聯(lián)網媒介使用的前沿,利用互聯(lián)網社交平臺,為學生推薦具有價值影響力和公信力的網絡媒介,指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lián)網媒介,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讓網絡媒介素養(yǎng)的內容滲透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進一步鞏固壯大校園主流思想輿論,凝聚教育改革發(fā)展共識。
1.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信息獲取能力
學生在篩選各種學習資料和相關信息時,要能夠根據自身情況的需求有目標且高效率的網絡媒介上進行收集,熟練運用檢索、閱讀等獲取信息的方法,并學會運用所得信息進行學習。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探索習慣,使之形成探求、創(chuàng)新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動力,樹立正確運用網絡知識、傳播網絡信息的良好品格。
2.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信息識別能力
網絡信息識別意識是人們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對信息在傳播中的價值、地位、功能和作用的認識和挖掘。建立良好的網絡信息識別意識,必須倡導并培養(yǎng)學生在網絡信息活動中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開闊視野,善于對網絡信息及其來源進行評價,形成正確的“信息資源觀”和“信息價值觀”。
3.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信息處理能力
網絡信息處理能力指的是學生能對收集到的網絡信息進行進一步加工處理的能力,包括鑒別歸納、篩選、分類、分析、記憶、評價、提煉和綜合過程,最終通過整合變?yōu)樽约旱闹R并加以應用。
4.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信息免疫能力
在浩瀚的網絡信息海洋中,網絡信息資源良莠不齊,這就要求學生具備正確的三觀,對信息來源有較強的甄別能力以及自律和自控能力,遵守法律法規(guī),抵御不良網絡信息帶來的侵擾。
5.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信息創(chuàng)造能力
網絡信息時代以其信息容量大、時空開放、更快、更新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對教育發(fā)展產生新的作用。當前,微博、博客、網課等網絡新媒體在教育領域已經逐漸得到廣泛和有效的應用,學生能夠便利地通過這些網絡媒體進行“信息制造”和自主傳播,掌握了信息創(chuàng)造的主動權。
1.政府宏觀引導指引大方向
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強化互聯(lián)網管理。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強互聯(lián)網相關法制建設,完善修訂互聯(lián)網相關政策法規(guī),落實法規(guī)的執(zhí)行情況,加強網絡管理。可以為大學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維護自身權益提供政策保障,同時可以為大學生營造一個綠色信息傳播環(huán)境。
2.輔導員及教師隊伍的以身作則
輔導員及教師隊伍應該利用網絡媒介傳播正能量的知識,在平時的教學和授課過程中,向學生們提及有關內容,用新穎的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去了解此方面的內容,使之產生一定的“教師效應”。
3.高校建立輿論平臺
高校應該建立各種輿論平臺,培育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黨員干部成為輿論領袖。除了以手機短信、電子郵件、微博、博客、校園貼吧、微信公眾平臺等方式,各年級建立微信群、QQ 群,以“聊天”的方式與學生溝通。其次,通過課堂、專題講座、觀看影視作品等傳播,獲取同學的主動關注。通過培育教師網絡媒體使用能力和宣傳引導手段,為學生營造一個良性的媒體環(huán)境,增強學生的網絡媒介使用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網絡媒介素養(yǎng)。
當代大學生是一個受教育程度高、求知、求新的年輕群體,正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成熟時期,也是進行網絡媒介素養(yǎng)培育的最佳時期,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發(fā)揮先鋒作用,積極創(chuàng)新大學生教育的方法,為大學生成功成才提供良好育人環(huán)境。媒體、公眾、社會和政府都應為國民的素質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提高創(chuàng)建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擁有良好網絡媒介素養(yǎng)和扎實專業(yè)基礎的大學生將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建功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