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馨儀 范津津 李直峰 齊齊哈爾大學 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2002年,在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意見的通知》(國辦發 [2002]19 號)中明確規定:“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工商和稅收部門要簡化審批手續,積極給予支持。”自此,鼓勵大學生創業便成為了我國長期貫徹落實的一項政策,大學生創業在各地高校蔚然成風。
截至今年1月,在海爾創客實驗室公布的《2018年大學生創業意愿調研報告》中顯示,有69%的大學生擁有過創業的想法,而在《2017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中,有一定創業意愿的學生占57.9%。由此可見,大學生創業不只是深入大學生群體中的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思潮。
然而,在上述的兩份調查報告中,調查對象都不約而同地將資金問題視為創業過程中“最想獲得的創業幫助”和“最大的障礙”。無論是公司注冊、專利申請,還是市場調研、人員雇傭,都需要創業者付出一定的資金,而這往往超過大學生本身的經濟能力。因此,有著運營成本低、組織結構靈活等優勢的工作室制創業模式,在大學生創業團體中備受歡迎。
近年,隨著互聯網與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媒體技術與媒體理念已經滲入大學生創業的方方面面。以媒介為運營平臺與生產工具,以媒體內容為主要服務產品的傳媒專業工作室也應運而生。因其具備運營成本低、組織結構靈活的工作室制優勢,外兼新媒體包含的個性化、迅速化特點,使之成為了近年來大學生創業的“熱門”之一,為大學生創業增添了一股新潮。
工作室(Studio)一般是指由幾個人或一個人為了共同利益或興趣愛好成立的組織,其規模較小,結構靈活。大多數工作室內部并無上下等級區別且利益平均,是很多創業公司的雛形。然而,當工作室制的創業模式步入大學校園,并與媒體理念、媒體技術產生關系時,它就具備了傳媒專業工作室制創業獨有的特點,其具體表現如下:
社會經濟資源分配的過程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個環節。近年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跨市區、跨省區,乃至國際貿易都變得愈發頻繁。而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此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大至淘寶、京東,小至個體網店,無一不利用媒體理念與媒體技術,讓自身的產品與廣告,跨向更遠的市場。
在媒體理念與媒體技術泛化至各個行業的同時,以媒體內容為主要服務的媒體工作室也在迅速興起。借助其本身的服務內容與專業優勢,媒體工作室更容易讓自己的產品與廣告跨向異地市場。以齊齊哈爾大學新銳文化傳播工作室為例,工作室的配音產品完全可以利用QQ、電子郵箱等媒介,將在齊齊哈爾制作的配音產品迅速呈現給身在北京的客戶,客戶也能夠在網上完成異地支付。
此外,傳媒專業工作室不同于以實體服務為主的工作室,其產品的生產也可以跨時空實現——如視頻的拍攝,剪輯,后期等流程,借助聯網的筆記本電腦與一套后期軟件即可輕松完成。
當前市場資源配置跨時空的外部環境與工作室本身的服務內容,決定了傳媒專業工作室資源分配流程的整體傳媒化——沒有媒體理念與媒體技術作為支撐,傳媒專業工作室的產品生產與客戶的產品消費,都將無法實現。
從產品的生產而言,傳媒專業工作室既需要實體生產工具,同時也需要電腦軟件、互聯網社交平臺等“虛擬的”生產工具。一般的攝影工作室,在前期拍攝的過程中離不開攝像機、三腳架等實體設備,在后期剪輯的過程中則離不開剪輯軟件等虛擬設備。而互聯網社交媒體,又往往是工作室人員與客戶進行溝通交流,客戶完成支付消費的重要平臺。媒體——始終貫穿著傳媒專業工作室運營流程的始終,是傳媒專業工作室的本質特點。
新技術的迅速普及與市場道德法規機制的日臻完善,宣告了以往“產品競爭”與“價格競爭”時代的結束,“個性化服務”的市場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了當前市場競爭的主題。而傳媒專業工作室以媒體為依托,使其開展針對用戶的“個性化服務”成為了可能。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大眾傳播媒體,不僅具備大眾傳播媒體及時、迅速、保真性強的優勢,還克服了以往傳統大眾傳媒反饋性弱的不足。借助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可以讓工作室人員與客戶進行隨時隨地,且及時迅速的溝通,對產品進行及時調整,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雖然針對用戶的個性化服務可能會為工作室帶來工作時間成本等方面的問題,但借助互聯網本身的傳播效率與“長尾理論”,日積月累依舊能產出不弱于公司流水線制生產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