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桃 山西工商學院
大學生群體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十分必要,因此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做出系統性思考,全面分析可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各種因素,不斷更新教育模式,從而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成效。
通常情況下,心理健康具備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心理健康即指個人具備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質;狹義的心理健康即指無心理疾病,或病態心理。現階段“健康即為無病”的傳統觀念逐漸被摒棄,民眾更傾向于接受如下觀點:一為心理健康是相對的且具備等級差異的狀態,并非“十全十美”;二為心理健康為長時間所持續的一種心理狀態,偶爾產生的輕度情緒失調、異常心理或行為,如可自行恢復正常,則不可判定為心理異常的依據;三為心理健康一般可以一系列具體標準加以描述,而此類描述多為一類綜合的理想要求,并不要求全部達到;四為針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越發多元化,且此趨勢越發明顯,尤其注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多元素的交互作用。
我國高等教育人數逐年增長,激烈的社會崗位競爭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由此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推進高校學生素質教育及培養高校學生心理素質,并非僅為思政教育者工作任務,同時也為高校的任務。所以,高校領導應以全局視角出發,將心理健康納入高校德育教育體系,并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軟件及硬件投入。思政教育者應結合學生性格特點及教育特點等,并以增強學生心理能力為目標,展開相應心理訓練,尤其注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此外,思政教育者還應將心理學教育理論應用至思政教育中,對學生加以指導、培養,以免產生形式化傾向。伴隨目前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教學改革及教育體制改革在各高校中的深入展開,各高校除面臨擴大招生問題外,同時也面臨如何于原有水平、基礎實現自身教育質量提升的問題。此背景下,面向高校全體學生所展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得到高校領導的足夠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停留于形式階段,且因受專業人才配置不足、具體措施尚未制定等因素影響,使得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難以順利展開。而伴隨各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各高校明確認知到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工作任務即為確定一種全新的思想理念。
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團隊綜合素質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高低可產生直接影響。雖然各高校展開心理健康咨詢、教育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歷史,但目前此項工作尚無法同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客觀形勢相適應,也無法對高校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需求予以滿足。大部分施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并未接受過系統且正規的心理科學知識教育,現代心理咨詢技術水平較低。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無法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予以保障。因此,需遵循《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有目標、有組織及有計劃的招聘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者,并不斷培養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責任感及服務意識,增強自覺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科研能力。此外,可借助案例分析會等方式,組織心理健康教育者間共同學習、互相啟發及協同發展,構建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團隊,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漸良好發展。
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需在日常管理、教育中總結經驗及探索思路,還需對高校學生心理素質發展規律、心理健康狀態等展開系統研究,并以此作為界定不同年級及不同群體學生在心理治療、心理咨詢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需求的依據,促使存在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高校學生,在此過程中均可獲得不同程度發展及改善的能力。同時還應發揚合作精神,不斷加強不同區域間的學術交流,于互助互補過程中對高校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規律形成基本了解,不斷探索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及新途徑,以此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多種問題予以處理,推動高校學生心理教育工作規范化、科學化、整體化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現代教育理念的革新,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讓其在新思想的教導下有更好的發展。加強建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結合實際發展情況,運用創新理念不斷探索,改變現在的教育模式。在教學中時刻注意以大學生為核心,按照新的教學目標進行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將其培養成全方位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