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云 辜迪雅 凌淼莉 華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由于某些影視網絡的熱播、社會現象的轟動效應,極容易在網絡上產生一些網民接受程度高的、具有非正式性的網絡用語。在媒體等的發酵下,網絡新詞在大眾生活中變得愈發耳熟能詳,被大眾廣泛應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慶生分析指出,網絡詞語的出現,既是社會發展的證明,也是社會心理的映射。
從語言符號學的角度看待網絡新詞西化現象,語言符號包含的兩個要素都是心理層面的,而社會上所認可的任何表達方式基本上都是以集體習慣為基礎的,也就是以習俗為基礎的。[1]基于此,我們似乎可以為網絡新詞正名——網絡新詞的廣泛使用是符合社會集體心理的,因此也應該被認為是語言變遷的正常產物。拿現代日語與香港粵語為例,日本與香港受西方文明的影響較大,其詞匯語法都深受英語影響。但這種變化并未完全改變其原來的語言體系,而是作為日常用語方便了該地與西方的交往,促進了雙方文化的交融。
語言具有偶然性,個別詞匯的西化不應作為討論因子,但是從網絡新詞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網絡新詞的外來源頭都是英語。比如,“殺馬特”來源于英文單詞“smart”;“糊了”來源于英語單詞“flop”;“狗帶”來源于英文詞組“go die”;“BMW 族”,則 取“Bus”“Metro””Way”三個單詞的首字母縮寫,意指上班族。諸如此類的單詞還有很多,這就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了。語言是與大眾生活結為一體的,而后者的變化往往是惰性的。出于鄉土情懷,以往國民傾向于減少甚至不使用外來新詞,而且中文習慣于將外來詞內化。然而對于當代青年人來說,尤其是21世紀成長起來的這代人,鄉土情懷相對淡化,迫切與世界接軌的中國青年在日常生活逐漸西化,與之變化的則是語言上出現了很多外來新詞。互聯網的普及化,追求娛樂至死的網絡環境,也給外來文化的滲透打開了大門。
現代流行文化以美國流行文化為中心,二戰以來在世界范圍盛行,對許多國家的傳統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帶來了沖擊。[2][3]各個產業都受到來自美國資本主義文化的“侵略”,其中娛樂產業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較大。
網絡新詞的西化,是國內娛樂產業亞文化特征的具體表現,對人們的日常用語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接下來,筆者將探究這些洋新詞進入國人的日常用語體系的方式與原因。互聯網這種新型大眾傳媒載體具有強大影響力,可以快速地傳播新信息、思想,并且讓每個人都充分享有話語權。然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由于互聯網發展較早,搶先占領了話語基地。換言之,之后的網絡使用者都會不同程度地受這種話語基地的影響。比如,互聯網術語大多直接用英文表示,而全球性的主流網站論壇也是以英語為主。[4]所以,就互聯網語言傳播來看,英語是絕對占主要地位的。
國內聊天交友軟件的興起,社交平臺的頻頻建立,使中國網民享有更多互聯網話語權的機會。筆者認為目前互聯網大眾傳媒傳播內容主要有:影視作品、流行音樂、時事新聞和百科知識這四大部分。前三者的話語體系都具有娛樂性,世俗化等特點。其使用語言傾向于口語化、通俗化。在這種語言環境下,漢語言的諧音化、西化現象時有發生。另外,由于智能手機讓互聯網與人們的生活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些不規范的,西化的用詞就愈加便捷地進入到我們的日常話語體系中了。
網絡用語很大一部分內容取材于娛樂文化,而目前世界娛樂文化中心在美國。作為當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它較早地進入了文化工業時代,也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其文化殖民體系。統計數據顯示“傳播于世界各地的新聞,90%以上由美國和西方國家壟斷,其中美國控制了全球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作60%-80%的節目來自美國,60%-80%的節目來自美國”[5]。美國在文化產業上具有壟斷地位,美國的電影產業、音樂產業、教育產業等文化產業都具有完整的體系和雄厚的資本。美國建立了奧斯卡,格萊美,常青藤等世界頂級文化中心,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產業進行吞并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高宣揚認為,在這種全球背景下,局部地區的文化工業,若想得到可觀的利潤,必須附屬于西方最大的文化工業集團,也就是美國。[2]
因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國的娛樂產業出現了很多美國流行文化的用語。美國流行文化的權威地位,決定了其對各國流行文化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網絡新詞的西化。
“skr”一詞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年度十大網絡用語”。[6]該詞一般有兩種釋義:第一個是指汽車輪胎打轉的聲音;第二種是說唱中的一個擬聲音節,烘托氣氛使用,沒有現成中文字可代替,后延伸出佩服、贊揚之意。
“skr”聲形近于輪胎與地面摩擦時發出的聲音,在hip-hop 音樂文化中,“skr”通常充當擬聲詞,用于烘托氣氛。在歐美說唱音樂中,由于Migos 等的說唱歌手把“skr”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自己的歌曲中,其逐步流行于歐美嘻哈文化。
“skr”一詞具有極大的創造空間,比如組合成短語或者句子“熱skr 人”,“你skr 魔鬼”;與數字的結合“——你要幾個?——我要‘skr’(四個)”。這樣組成短句后,使“skr”的表意更貼近生活,意向活潑,表達朗朗上口,也進一步促進其流行。另外,“skr”一詞來源于“skrt”,而“skrt”則來源于“skrrrrrrt”。余琪,黃文虎認為“skr”進行了兩次縮寫,使該詞達到形態上的最簡化,更適應于網絡的交流和傳播。“其縮寫理據則體現了“skr”一 詞“在發展過程中遵循的‘經濟原則’,二次的簡化加工,使其更加簡潔精煉,便于傳播”。[7]
陳雪認為,“skr”一詞的流行更有賴于它具有病毒式的傳播機制,具體的特點有以下四點:“一是新詞本身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二是具有兩重身份的受眾;三是全面的傳播途徑;四是內容的無限復制和增值。”[8]當具有吸引力的新鮮事物出現時,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獵奇心理的青年群體會不自覺的去接觸,了解,接受和傳播。另外,便捷強大的新媒體使得新詞能夠以表情包,動圖等新穎的形式快速傳播,最終導致“skr”一詞的“病毒式傳播”。
2018年7月14日晚,傳播嘻哈文化的綜藝節目《中國新說唱》將“skr”一詞作為主打詞,明星吳亦凡開始對該詞當形容詞的錯誤使用。而隨后虎撲步行街的官微對吳亦凡發表的“無修音”音頻的嘲諷引發了吳亦凡的粉絲和虎撲網友的一場對峙,進一步促使“skr”迅速火遍整個網絡。筆者認為,“skr”一詞的走紅,固然有當紅明星的推力,而背后,也隱藏著使用者對美國娛樂文化的向往與羨慕。該詞背后的嘻哈文化元素也符合國民普遍在娛樂文化上追新求異,向世界流行文化(以美國為主)看齊的心態。
具有社會群體生活屬性的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大多通過語言進行溝通與交流,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語言宛如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能反映出現實生活。而網絡新詞的流行,可以看作是語言的延伸,對新詞的探究——也就是對社會生活,新詞使用者心態的探究。
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skr”一詞的流行,能夠反映出各種社會現象。首先,明星吳亦凡在《中國有嘻哈》上多次使用“skr”一詞,憑借著強大的粉絲基礎為其流行傳播預熱。當時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是:粉絲強烈維護自己偶像,不論對錯。這反映出越來越多的人缺乏自己獨立的思考,沒有基本的是非判斷,這其實是一種比較危險的社會現象。除了明星粉絲外,對“skr”一詞推波助瀾的還有更多的其他的中立的網絡使用者,他們秉持看熱鬧觀點,有意無意地制作、使用、傳播自己或者他人加工的跟“skr”有關的言語,給自己的平淡生活增添樂趣。
從不同的群體推動“skr”一詞的流行,可以反映出不同使用者的不同的心態:引起者——偶像明星吳亦凡受歐美娛樂文化的熏陶較深,更輕易地使用跟嘻哈文化有關的語言,對詞語的規范使用并不太在意,更傾向于隨心所欲;傳播者——吳亦凡粉絲們也不去考究詞語的正確用法,認為偶像所言即正確,并不加思考的進行傳播;推動者——中立的網民對網絡新詞、對西化、對“skr”一詞的使用,非但不排斥,反而推崇,可見他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詞的西化現象。
網絡新詞的西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眾多西化現象的一個方面。當今,都市的生活單調乏味,現代人工作壓力較大,渴望在閑暇之時放松自我,追求娛樂。因此,為適應人們需求的文化產業誕生了,其娛樂化的特點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為發展導向。美國的工業城市發展走在前列,因而最早建立起此類產業。另外,亞洲,日韓、中國香港等地也緊隨其后,在文化產業的建設上各自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而中國內地由于在八十年代才開始經濟騰飛,還沒來得及跟上世界范圍內文化產業的步伐。因此,國內文化產業一方面與原來的體系出現斷層,另一方面,艱難地適應以美國文化產業為模板的發展流程。
當今中國文化產業西化趨勢存在兩大弊端:一,美國的意識形態滲透,二,未能根本上解決國民精神需求。具體表現為:中美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美國的文化產品許多屬于流水線產品,不能真正滿足我國人民的精神需求,往往給產品使用者帶來錯位感。為盡量減少其影響,我們需要大力發展我國的文化體系。結合調查,美國文化產業具有四個優勢支持其發展:政府政策支持和巨額資本投入;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氛圍;完整的配套批評體系;科學的管理機制和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欲達到以上四點,中國雖然還需要投入更大精力,但也有強大的實力支撐。
我國的經濟實力的飛速上升,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教育產業的日趨完善為其他產業提供了充足的人才。目前看來,我們需要建立完整的批評體系,挖掘各地文化的多樣性并且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大對人文社科等學科的重視和資金支持。總而言之,網絡新詞的西化現象反映我國在世界文化產業體系中處于被動地位,要我們挖掘自身特色,明確自身定位,保持文化獨立性。
互聯網的普及化,追求娛樂至死的網絡環境,給外來文化的滲透打開了大門。不過,來源于歐美的網絡新詞,比如一些電視用語、流行音樂用語等,往往起搞笑娛樂的作用,暫時不會對漢語造成較大傷害。網絡新詞的西化也讓我們看到目前世界娛樂中心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美國,國內娛樂文化呈亞文化特征。
目前,流行文化的主要受眾是青年人,而青年人對國外娛樂節目不分良莠,傾向于全盤接受,這不利于年輕人的良性性格的養成。同時,歐美娛樂文化的長期浸淫容易讓青年人與本國傳統文化脫節。長此以往,這部分青年人將失去文化抵御力/抗體。因此,建議青年人有節制地觀賞娛樂文化,提高判斷力。
中國青年對西方文化的接受始于近代,五四運動期間最盛。當時倡導的零翻譯,全盤西化等主張都為漢語西化打開了大門,但是由于當時青年培養還是以傳統儒家文化為主,底蘊深厚,對漢語西化還是有抵制的,并不會輕易受其影響。但如今,中國青年的教育中儒家文化的成分較少,中國文學文化教育以近代思想為主,缺乏深厚底蘊。青年人往往在歐美文化的感召下毫無反抗能力,不僅在日常用語中大量使用外來新詞歪詞,對本國語言也進行大量無下限的肆意改造,缺乏文化自信,對外國文化也一知半解,長此以往,不利于漢語的健康發展。網絡新詞的分析只能告訴我們集體心理的一部分改變,但是追根溯源需要問責思想教育界,未能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青年人對歐美娛樂文化的一知半解,盲目追捧,不利于其成長,需要引起社會注意,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事業發展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