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鵬林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江蘇泰州225300)
在高速鐵路路橋涵過渡段路基修建的高程中,經常會因為路基上拱而導致無砟軌道出現高程異常、超出扣件調整范圍的問題,甚至會影響整個高速鐵路運營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為了能夠確保整個上拱段無砟軌道,整體結構更加平穩安全,必須要積極針對路基上拱問題進行全面的整治。
新建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甘青段,東起甘肅蘭州市,途經青海省民和縣、樂都縣、平安縣至青海西寧市,而后折向北經大通縣、門源縣,穿越祁連山山脈進入甘肅省河西走廊西行,經民樂縣、張掖市、臨澤縣、酒泉市、嘉峪關市、玉門市至紅柳河附近進入新疆境內,其中,甘肅省境內795.727km,青海省境內267.758km,設計終點DK1119+679,全長1065.749km。本段路基長643km(含站場),路基長度占線路總長度的60.5%,其中區間路基長度為609.2km。蘭州至甘青省界路基長度11.76km,路基占線路比例17.6%;青海省境內路基長度77.8km,路基占線路比例29.1%;青甘省界至甘新省界路基長度553km,路基占線路比例75.8%。
通過在路基上拱地段設置觀測面,保證觀測面的距離約為20m,每一個斷面的上下行到床板,路肩封閉層、路基坡角處各設置一處觀測點,通過利用電子水準儀進行定期監測,及時地將監測到的數據信息進行記錄。在整治之前通過對水準觀測進行對比,判斷上拱的趨勢是否出現收斂。
通過運用測量小車對上拱段水路面的高程進行判斷,與設計高程相對比,通過累計上拱量的上行為102mm,下行為91mm,與水準監測保持一致,并未出現收斂。
通過在上拱段設置分層監測系統,對整個線路設置不同深度的單點位移計,對基床表層底層路基和地基的位移量進行分層監測。通過合理的監測結果顯示,整個上拱路面在4.0~7.0mm,其余高程并沒有發現明顯的上拱狀況,上拱趨勢與小車測量和水準監測保持一致。
在針對高速鐵路無砟軌道動檢波形對比時,通過對每一次動檢車檢測高低波形變化情況進行分析,能夠判斷整治之前上拱的收斂情況,在整治之后與下行動檢波形相對比,判斷具體的上拱問題。
在對高速鐵路路基上拱原因進行調查時,通過對上拱段路基坡腳開挖以及基床表層、底層分別進行取樣,判斷路基和地基的實際深度。
在地基以及路基填料中有大量的易溶鹽含量,通過對比顯示,上拱量與含鹽量高低成正比關系,這也說明硫酸根離子因為遇水結晶膨脹,導致整個路基出現上拱的問題。
在溫度含水量變化時,由于鹽分會吸收水分結晶析出,造成土壤之間的孔隙過大,土壤體積膨脹導致路基路面上拱問題非常多。在夏季,由于溫度上升,鹽離子結晶速度減緩,因此,夏季高速鐵路的路基較為穩定。在冬季,由于氣溫偏低,更適合硫酸根鹽離子結晶析出,因此,路基上拱狀況非常的明顯[1]。
路基中大量的硫酸根離子因為水而導致結晶析出的情況,造成了路基上拱。因此,為了能夠有效避免出現路基上拱的問題,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加強對路基排水工作進行妥善處理,通過在上游側修建5m深的截水溝,阻擋地表水滲入路基基底,同時在下游修建蒸發池和滲水盲溝,確保整個路基表面快速封閉,減少路基內的含水量。
在切割剪薄支撐層施工時,首先要調整運行圖,在填充內部設置兩線間隔,做好一線封鎖一線施工的準備。在安裝無砟軌道限位裝置時,應該避免切割支撐層,因為失去了約束而導致軌道失穩的情況。
頂進鋼管涵施工工藝流程為:施工準備—樁身開挖—灌注樁身混凝土[2]。
5.3.1 施工準備
施工準備包括:(1)防護樁施工前要精確測定樁位,平整場地,做好防護設施;(2)安裝三腳架;(3)配備齊全所需的機具、器材、照明及人員上下設施。
5.3.2 樁身開挖
孔口部分:根據樁身孔口段土質情況將孔口挖至1m深時,立模灌筑第一節混凝土護壁。此節護壁在孔口0.5m高度范圍內壁厚20cm,0.5m高度以下壁厚為10cm。頂面要平整,并高出原地面20cm,用來防止下節孔壁開挖時孔口沉陷以及防止土、石雜物滾入孔內傷人。
樁孔掘進:采取邊挖邊護的方法,每節開挖深度視地質情況確定。每次孔壁開挖及襯砌立模,均要從孔口吊線測量,以防止超挖欠挖及護壁偏斜。每挖深0.5~1.0m后,沿孔壁立模灌筑一節混凝土護壁,形成框架。
出碴:孔內采用人工裝碴,使用卷揚機及吊桶做提升設備,孔上設專人指揮,將吊桶直接提升到孔口,卸入車中運出。
本文通過對高速鐵路路基異常上拱的病害整治問題進行分析,并且結合新建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甘青段工程,明確了無砟軌道路基上拱質量監控的體系,并且對高速鐵路路基上拱異常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確保高速鐵路路基異常上拱的問題得到有效控制,保證我國高速鐵路的建設質量和建設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