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平
(中鐵二十五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廣西柳州545000)
現如今,我國規劃以及在建的建筑中,有70%以上是普通高耗能建筑,其中,90%以上的建筑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裝配式建筑可以減少勞動力,降低能耗,因此,發展并利用裝配式建筑越來越重要。
現階段,城市化建設促進了建筑行業的發展,相比于傳統建筑,裝配式建筑具有構件生產效率高,工期可控;裝配誤差達毫米級,精度高;構件工業化生產,質量大幅提高;大幅降低人工作業依賴;更節水節電節地節材;結構抗震性能提高等優勢[1]。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具有環保性特點,不僅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還能維持生態平衡。因此,裝配式建筑概念的提出也很快就得到了大眾的認可[2]。
另一方面,裝配式建筑能進一步滿足人們對住房的要求,大力發展與研究裝配式建筑已經成為未來建筑發展的方向。然而裝配式建筑在防水方面卻有先天的缺陷和劣勢,因此,要推廣裝配式建筑,有效解決防水問題是必須要攻克的難關。
傳統的混凝土建筑結構由于其整體性比較好,并且使用外加劑的混凝土的防水抗滲效果一般比較好,但是裝配式建筑的構件往往根據結構的受力情況分解預制而成,分為墻板、柱、梁、樓板、樓梯構件。雖然這種分解方式提升了施工效率,但是在施工現場預留了大量的接縫。而大量的接縫對防水抗滲性能影響較大,因此,在裝配式建筑設計之初就必須將防水抗滲措施納入設計內容中。
水為流體,由于重力的作用從地勢較高處流向地勢較低處。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根據流體的特性進行防水設計。一般情況下,對于防水設計,導水要優于堵水、排水要優于防水[3]。簡言之,對于建筑物防水抗滲設計,如果完全依賴于施工技術和材料通過封堵進行抗滲,會影響防水層的使用壽命。因此,裝配式建筑在設計時必須考慮防水抗滲設計,充分利用流體的特性,順勢對水流進行疏導,從而將流水排出室外,避免滲入室內。設計時,應將墻板接縫設計成內高外低的企口形狀,結合一定的減壓空腔設計防止水流通過毛細作用倒流進入室內。除了混凝土構造防水措施,還可以使用橡膠止水帶和多組分耐候防水膠完善整個預制墻板的防水體系,保證建筑防水性能[4]。
2.2.1 內澆外掛預制外墻板(PCF板)
內澆外掛預制外墻板,是指內部受力結構采用現澆混凝土進行防水,而外側使用排水空腔和打膠進行防水,這種防水形式是目前內澆外掛預制外墻板中使用最多的形式。在施工過程中,相鄰2塊外墻板安裝就位后,需要立即用自粘防水膠帶對接縫進行密封,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在后期澆筑主體結構時,水泥等雜物會進入,導致空腔不堵塞。雖然這種方式使用較多,但是防水質量非常難以把控,特別是現澆過程中接縫處的空腔很容易被阻塞,另外,一旦內側混凝土墻體結構產生裂縫,外掛墻板的防水會失效。
2.2.2 封閉式線防水形式
該防水結構主要由3部分組成:最外側層面采用的是具有高彈力、強耐久性且防腐蝕的硅膠;中間層為物理空腔形成的減壓空間;內側層采用的是預嵌在混凝土中的防水橡膠條,通過緊密的擠壓起到防水抗滲的效果。雖然這3部分結構已經可以有效起到防滲作用,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還要在墻外板十字接頭處采用聚氨酯增強防水效果,其目的是防止因為墻面板接頭處松動而影響抗滲防水效果。尤其是對防水要求較高的房屋,通過全面涂抹聚氨酯可以使內側的橡膠止水帶表面形成一層聚氨酯防水,從而強化建筑的防水抗滲的可靠性。同時,為了保證減壓空間內部暢通,在實踐中通常每隔3層就會在外墻設置排水管,其目就是盡快將滲入減壓空間中的水疏導排出。由于封閉式防水通過防疏結合的方式進行防水設計,所以,其可靠性也非常高。
2.2.3 施工后測試
防水測試是裝配式建筑外墻施工完畢后進行的必要工序,只有經過檢驗才能確保是否達到了防水抗滲的效果。在檢驗測試過程中,要注重對拐角部位(如窗角處,面板十字接縫處、預制墻板與現澆構件連接處等)采用消防噴水進行淋水試驗,淋水后,主要觀察是否有局部滲漏現象,同時,還要觀察排水管是否暢通,從室內觀察是否有水印及水跡,如果發現有滲水現象,要及時在墻面上進行標記,并做好記錄,待測試結束后,對外墻表面進行防水處理,必要時可以在墻板的內側采用聚氨酯防水材料提升墻面的防滲效果及等級。
裝配式建筑可以不斷滿足居民的住房要求,推動我國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相較于普通建筑,裝配式建筑建造的速度要快,并且可以減少能耗,節約勞動力,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