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李曉宏 本報記者 白云怡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8日報道,美國半導體公司并不想被納入要求中國增加美國商品進口的貿易協議中,因為“擔心這會令北京方面獲得對該行業的更多控制”。對此,北京郵電大學客座教授項立剛表示,與美國政府不同,美國企業的擔憂可能并非基于政治考量,而是主要基于其實際生產運營情況。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華盛頓希望中國采購更多的美國商品與服務,并將此作為貿易協議的一部分。但美國芯片制造商近日表示,已告知特朗普政府,在此類協議中,不要將它們包括在內。這些公司稱,由于美國生產成本較高,強制購買額度要求實質上將迫使美國芯片制造商在中國開設新工廠。因為如果在美國生產后運至馬來西亞測試和裝配,之后再出口至中國的芯片會被計入馬來西亞的出口。只有把裝配工作轉移至中國,這些芯片才會被計入美國的出口。但這樣一來,美國企業將更加依賴中國市場,令中國競爭對手受益。
項立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于目前供應能力不足的美國芯片企業來說,滿足采購額度勢必需要大規模擴張生產力。此外,來自中國的大量訂單也會讓該產業的市場過于單一,這并不利于產業本身的長期發展。
另據路透社消息,以色列出口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以色列對中國的電腦芯片出口飆升80%,達到26億美元。其中,英特爾在以色列加特鎮工廠的出口占到至少80%。
項立剛表示,大量進口芯片涌入國內市場一方面可能會形成競爭,抑制中國國產芯片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如外資企業可在中國設立工廠,也可推動該產業培養更多人才力量,為產業發展奠定更好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