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暉
從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
火車向東駛去,漸漸遠離繁華的布達佩斯,窗外的景色從金色麥田變成了荒涼的景象,廢棄的工廠和村屋,年久失修的鄉村小路,提醒著我即將到達本次旅行的目的地——羅馬尼亞的奧拉迪亞市。300多千米的遙遠路程,加上悶熱的車廂和沒有網絡的手機,我在無比懷念國內高鐵的同時,也開始回想這趟旅行是從何開始。
去年三月,我誤打誤撞在一個志愿者組織的網站上得到了一個去海外做志愿者的機會。這是我第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報名、面試、訂機票,用了幾天的時間辦完所有的手續后,我卻還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態,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接下來會發生些什么。就這樣,我一抬腳,邁出了自己的舒適圈。
一棟棟建筑漸入眼簾,破敗的街道上駛過富有年代感的轎車,火車終于停在了年久失修的車站。當地的志愿者負責人已在車站等候多時,我一下火車便被他們的熱情包圍,他們用蹩腳的中文說著歡迎,未曾相識的我們像老朋友一樣擁抱在一起。我的支教之行,就此開始。
傳遞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作為一名理科生,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成為老師的一天。毫無經驗的我就怕學生們會感到無聊以至于在我的課堂上睡著。踏入教室的那一刻,我緊張的心緩和了下來。面前是當地三四年級的小學生,他們一個個帶著微笑,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
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我們需要教授給孩子們的內容,這些目標包含了關于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議題。通過我們這群來自五湖四海、全球各地的志愿者,孩子們能夠在跟不同文化接觸的同時,對這個世界正在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讓人類社會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有更清晰的了解。也許通過我們志愿者的教授,孩子們會在心中埋下一顆美好的種子,在不久的將來開花結果,為國家的進步和世界的發展奉獻他們的力量。
通過了解消除誤解
在這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于第一個目標——無貧窮(No Poverty)。備課時,在網上搜索到的數據已經讓我不敢相信:全球還有6.5億人處于極度貧窮的狀態,其中的80%生活在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現實例子。
上課時,孩子們并不太能理解我所講的枯燥無味的數據,他們意識不到世界貧窮問題的嚴重程度。于是我告訴他們,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1.25美元每日的水平線以下,他們迷茫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并沒有1.25美元一天的概念。我說:“1.25美元就是5列伊(羅馬尼亞貨幣)。”他們恍然大悟,開始有了對極度貧窮的認知。有個小男孩告訴我,5列伊在當地只能買到一塊大餅,他想象不到那些人是如何生存的。我告訴他,這個世界上還有上億的人經受著這樣的苦難,我們要對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心懷感激,有余力幫助不幸者的時候不要吝嗇,這樣世界才能慢慢改變。
每天4小時的課程對于小學生來說實在太長,如果全部用來教學,那么后半段時間,他們的思緒很可能會飛去千里之外,所以,在講完正式內容后,我會留一塊時間給他們講講中國文化,也向他們介紹我的家鄉澳門。
課余時間,我們會在操場上玩游戲,踢足球、捉迷藏、玩躲避球、跳大繩……這時,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這種無憂無慮的開心,我在成年之后很少體驗過。
和我一同工作的志愿者伙伴們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加拿大、巴西、土耳其、埃及、中國……每位海外志愿者都配有一名來自本地高中的志愿者,他們協助我們的教學和日常生活。我們經常在課后一起逛街、喝咖啡、備課,晚上一起做飯、散步。短短幾天,我們就從陌生人成為了好朋友。盡管我們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膚色和文化習慣,但歸根結底我們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他們問我來自哪里時,我會說來自中國澳門,并向大家解釋澳門和中國內地的不同之處,以及一國兩制的概念等。
有一次,當地的朋友問我:“你來自西藏、中國還是臺灣?”我一開始感到這個問題有點冒犯,但還是耐心地向他解釋西藏和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然后我才發現他其實并沒有任何冒犯的意思,只不過因為不了解,所以才造成了這些誤解。
支教期間,我們和當地的志愿者舉辦了一場“文化之夜”,當地的舞蹈團體和樂隊給我們獻上了精彩的表演。而作為觀眾的我們,也提前準備了各自家鄉特有的菜式來分享。我們一群來自中國的小伙伴準備了餃子和炒飯,受限于當地的食材,做出來的餃子并沒有我們在國內吃到的餃子的樣子,當地米飯的口感也不如國內的好。當然,經過我們精心烹飪的美食還是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我最喜歡的菜式莫過于巴基斯坦兄弟做的香辣咖喱雞肉,他們從家鄉帶來的香料可謂驚艷全場,現在想起,依然懷念。
“文化之夜”最有趣的環節就是每一位志愿者都要表演一個屬于自己國家的傳統舞蹈。來自土耳其的志愿者們個個身懷絕技,他們在極具西域風情的音樂中載歌載舞,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巴西的志愿者則跳起了熱情洋溢的桑巴,加拿大的志愿者在國民饒舌歌手Drake的音樂中跳起了街舞。輪到我們中國的志愿者了,我們一致決定用一首中國風流行歌曲,帶給大家不一樣的中國文化體驗。
付出和收獲
40天的時間轉瞬即逝,一開始還怕承受不了生活環境惡劣的我們轉眼間就到了離別時刻。付出最真誠的心,便收獲了最真摯的友誼。直至今日我和同道支教的志愿者還時有聯系。去年9月臺風“山竹”奔襲廣東,當時來自德國的室友特地發來信息表示慰問。雖然遠隔重洋,但我們的心還連在一起。
有些人可能會說,去做志愿者,能對這個世界造成什么影響嗎?去支教,能給這群孩子們帶來什么改變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我們的能力十分有限,雖然我們做的事情可能很簡單,但是我們的學生能通過我們的教學收獲一些關于世界現狀的知識,再通過他們去影響更多人。更重要的是,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志愿者每時每刻都在做著不同的志愿服務,我們的努力便像涓涓細流匯成一條大河,可以為改變世界帶來超乎想象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