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娟 雒云祥
【摘要】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如若未能控制可發展為癌前病變,然利用五行中水的生理特點取類比象,則導致萎縮性胃炎的“腺體”同樣也屬于“水”,而又“腎主水”,利用腎精氣化來調節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維持津液代謝平衡,選用甘潤之品來濡養胃津,進而到達治療目的。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陰;腎主水
【中圖分類號】R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01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臨床表現為胃黏膜萎縮、固有腺體減少、肌層增厚等黏膜病理性病變,在內鏡下常顯示為胃黏膜[1]干枯蒼白、缺少光澤、透亮度增高、血管顯露。其常伴有的黏膜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等現象為癌前病變[2]。
其病位在胃,又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胃陰者,胃之津液也,為胃腑之根本,胃之受納、腐熟依賴胃陰的濡潤。而胃陰不足,胃粘膜固有腺體失養,久而形成腺體萎縮和腸上皮化生,并進行性加劇惡化,消化功能下降,痞滿、氣滯之證隨之而生[3]。當胃中胃津充足時,胃腑才能得以濡潤,則胃能和降,方能受納腐熟水谷,化生精微物質。清·唐宗海《血證論》所云:“胃燥不能食,食少不能化,譬如釜中無水,不能熟物也。”
規劃七版《中醫基礎理論》指出“水具有滋潤的特性,腎有主水功能,故以腎屬水。”根據五行對事物的性質和現象歸類方法主要有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的特點,胃部腺體分泌的物質具有濡潤的作用,那么胃腺體當屬“水”。又胃內AQP3主要表達在賁門腺細胞基側膜和大鼠胃的非腺體區,所以推測AQP3可能與胃酸分泌時水的旁路運轉有關[4],現代醫學也表明胃酸的分泌與水相關,當胃腺體大量萎縮時則分泌胃酸則減少。
清·張志聰于《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中說:“五液者,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液,復入心而為血,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自入為唾。是以五液皆咸。”“五液皆咸”,而咸又入腎,這又闡釋五臟所化之液均源于腎水[5]。同樣胃液也是由五臟之精化生而成。《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藏,主津液”。明·萬全于《萬氏家傳痘疹心法》中提出“腎主痘中之水論”,云:“腎主液,五液之變,在乎水也。此一臟之中,統體一五行也。既曰肝為水泡,以淚出如水,淚則腎之液也;肺為膿泡,以涕出稠濁,涕則腎之液也;心為斑,以血色赤而小,血則腎之液也,夫五臟之液,皆本于腎如此。然則痘中之水,腎乃主之,痘之痂靨,腎又主之。”萬全認為“腎主液”不僅在生理功能下與五臟所分泌的津液有關,且在病理狀態下與五臟所分泌的體液也有聯系[5]。因此“五臟之液”水皰中的液體也由腎所主,同理腺體分泌的胃液也是由腎所主,當病理狀態下發生萎縮時與五臟的分泌也有關。
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在目前西藥方面還沒有特別療效,使用中藥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的進展,“腎主水液,主要是指腎中精氣的氣化功能,對于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維持津液代謝的平衡,起著極為重要的調節作用”,所以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當從腎出發,利用腎主水的特點選用甘涼柔潤之品始其達于胃,使其益陰養胃、和胃止痛。常選用藥可有麥冬、石斛、沙參、百合、玉竹等。如麥冬味甘,性涼,氣微香,津液濃厚,色兼黃白,而升降濡潤之中,兼具開通之力,能入胃以養胃液。石斛歸胃、腎經,甘涼濡潤,二藥合用,滋陰益氣養胃。若胃陰不復!可加烏梅、白芍等酸味之品,烏梅歸肝、脾、肺、大腸經,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經,二藥為臣,同用起到酸甘生津、激活胃腺作用[7]。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完全可以利用水的特性來治療,控制萎縮性胃炎的各種臨床癥狀,減少癌前病變的黏膜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等現象,關于水的特性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研究應用于臨床來減輕病人痛苦。
參考文獻
[1] 張德志.益氣養陰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47例《中醫研究》2017,10,10.
[2] 陳 凡.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的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4,22(6):346-348.
[3] 陳一清.慢性萎縮性胃炎證治規律若干問題探討[J].四川中醫,2004,22(6).
[4] 賈秀琴,吳正治,陳嫚茵.腎主水_的微觀整體觀[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3).
[5] 蔣紫嫣,王 穎.腎主水理論探源及今析[J].浙江中醫雜志2017,52(9).
[6] 官 春,劉少庭,李向波,肖碧芳,祝河霞,查方勇,徐 軍.自擬滋陰益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氣陰兩虛證)的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