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卜蓮
【摘要】目的 針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圍術期腦血管痙攣的護理措施與效果展開分析。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顱內動脈瘤并接受介入栓塞術治療的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圍術期腦血管痙攣干預護理,從患者圍術期護理過程中并發癥產生情況著手探討護理效果。結果 其中,共有24例患者于圍術期未發生臨床并發癥,并經治愈后出院;4例患者伴隨不同程度的遲發性缺血性神經功能損傷(3例相對較輕,1例相對較重),其中1例在行康復治療后右肢伴隨輕癱。結論 科學有效的圍術期腦血管痙攣干預護理對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有效預防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腦血管痙攣;圍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02
臨床腦血管意外典型的并發癥有很多,其中顱內動脈瘤破裂并進而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甚至合并腦室出血危險性較大,致殘甚至致死率極高,如何有效預防、治療腦血管意外始終是臨床探索重難點[1]。基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的圍術期護理意義重大,本文以近年來收治的42例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圍術期腦血管痙攣干預護理措施及效果進行探討。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顱內動脈瘤并接受介入栓塞術治療的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頭部CT檢查而確診病情,其中單純蛛網膜下腔出血28例,合并伴隨腦室出血者14例,男22例,女20例,年齡36~68歲,平均(52.0±2.0)歲;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惡心、肢體活動障礙、嘔吐以及視力下降、眼部神經麻痹等。經腦部血管造影術結果顯示,大腦中動脈瘤8例,前交通動脈瘤8例,椎動脈瘤6例,后交通動脈瘤12例,以及基底動脈瘤8例;術前Hunt-Hess分級顯示,Ⅰ~Ⅱ級20例,Ⅲ級16例,Ⅳ級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臨床診斷標準
以Hun-Hess作為患者病情分級依據。同時,按照顱內動脈瘤術后發生腦血管痙攣診斷相關文獻報道來進行判斷:患者于發病后2~10 d發生了癥狀先好轉再加重的情況,且伴隨新的神經系統體征;頭顱CT顯示腔內無出血癥狀,TCD結果顯示大腦中動脈血流平均速度在120 cm/s以上。
1.3 介入栓塞術治療方法
患者行全麻下介入栓塞術治療。自入院便給予連續15d的尼莫通(國藥準字J20140105,德國Bayer Pharma AG 分包裝: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50 mL:10 mg持續的微泵靜脈滴注。手術治療自2天開始便圍繞患者高血容量、高血壓稀釋度以及高血壓三方面給予三高療法。同時,手術治療后于腰大池置管,為達到腦脊液清亮效果而持續引流血性腦脊液。
1.4 圍術期護理方法
一方面,為患者提供常規的圍術期護理。為了實現良好的靜脈回流,患者床頭上抬15°~30°,這對于患者顱內壓強的降低以及緩解腦部水腫非常重要。患者術后2 d內要絕對臥床休息,并于之后的3-4周完全限制體力活動。在日常康復過程中,為了防止下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由護理人員為其開展基本的腓腸肌環狀按摩[2]。叮囑患者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避免用力排便以及劇烈咳嗽,同時嚴禁大聲喧嘩,營造安靜的康復環境。日常起居要注意為患者拍背、翻身,輔助其實現排痰;飲食方面要提供高纖維、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此外要密切關注日常口腔、導管等護理,一旦患者疼痛劇烈,要按醫囑給予適當鎮定劑、止疼類藥物。
另一方面,給予必要的腦血管痙攣干預護理。密切關注腦血管痙攣的術后產生及發生高峰時段(術后2~3 d發生,7~10 d達到高峰值),鑒于腦血管痙攣不可避免的與上腦池內積血量關聯,故在判斷是否產生腦血管痙攣前驅癥狀、動脈瘤破裂引發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以及是否存在癥狀出現經治療后好轉,但隨后又嚴重(持續發熱、血白細胞含量持續性增高)要格外注意。相關局部定位體征,如失語、失用、失認以及偏癱等發生部位與腦血管痙攣部位密切相關,例如若患者大腦前動脈A1,2段有損傷,便會出現無欲以及同向偏盲癥狀,錐基動脈者會伴隨小腦征、顱神經征、偏盲、神經功能障礙等。患者因病情不同,所出現的相關癥狀時間以及持續時長(數分鐘至幾小時不等)均有所不同。當患者出現諸如水腫、頭痛等顱內壓強增高等病癥時,要密切關注其瞳孔對光反射情況、瞳孔大小等,及時組好記錄并及時與醫生進行溝通。此外,相關的血常規、尿素氮、血糖、血漿以及血氣等相關指標也需要被予以有效記錄并作為治療與護理判定依據。
1.5 圍術期主要監測指標
第一,血壓。腦灌注流量改變受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治療后的血壓變化影響較大,因此術后要持續給予心電監護,每小時記錄1次相關生命體征指標;針對無既往高血壓病史的患者,收縮壓在常規基礎知識以上10~20 mmHg之內為宜,若患者伴隨高血壓病史,則以Swan-Ganz導管監測,采用硝普鈉微量泵控制。第二,血氧飽和度。維持血氧飽和度在0.95,以吸氧調控來維持,防止高濃度氧吸入,嚴防病情的加重。第三,紅細胞壓積。以血黏度、紅細胞壓積靜脈調控為主要護理措施,從而輔助患者機體內血液循環、組織供氧的調節,晶體:膠體=2:1或3:1開展,輸液量為3500~4000 mL范圍內。此外,顱腦CT、顱腦多普勒彩超等也需要定期開展,并以此為臨床圍術期主要的監控指標方面。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過一定周期的圍術期有效的腦血管痙攣干預護理,28例患者樣本中共24例患者未發生任何臨床并發癥,護理效果理想。其中,4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遲發性缺血性神經功能損傷,共有3例患者癥狀相對較輕,1例患者癥狀相對較重,且癥狀相對較重者經Hun-Hess分級評定為Ⅳ級,術后第5 d伴隨產生腦梗塞,通過為之提供高壓氧以及相關臨床康復治療仍然遺留有右肢伴隨輕癱。
3 討 論
顱內動脈瘤破裂臨床危險性極高,十分容易引發患者腦部血管痙攣(幾率在40%~70%),進而致使腦部血流量降低,造成患者腦組織缺氧,從而最終引發腦梗死、腦部水腫等相關嚴重后果[3]。臨床相關實驗數據表明,顱內出血后的2~3 d后便會出現腦血管痙攣,而痙攣程度在7~10 d左右至峰值。此時間段臨床治療及護理干預措施對于保障患者生命質量,促進預后康復效果非常關鍵。
在本文中,筆者選取我院于近年來收治的42例顱內動脈瘤并接受介入栓塞術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作為研究樣本,在術后圍術期護理過程中提供科學的腦血管痙攣干預護理,從患者圍術期并發癥發生情況對于護理效果展開探討分析。結果顯示,28例患者中,24例順利出院,于圍術期未發生相關臨床并發癥,護理效果非常理想,護理有效性達85.7%并。共有4例患者伴隨不同程度的遲發性缺血性神經功能損傷,其中3例癥狀相對較輕,1例相對較重;通過為1例并發癥相對較重者提供康復治療仍然伴隨后期右肢伴隨輕癱。
綜上所述,對于顱內動脈瘤接受介入栓塞術患者而言,科學有效的圍術期護理措施對于其預后康復質量影響較大,而血管痙攣干預護理在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優化患者術后生命質量效果顯著,值得深入研究并在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華征,華紅果,楊亞茹,等.臨床護理路徑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圍手術期應激反應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8):961-962.
[2] 喬艷玲,周曉東,柴永萍,等.預防性護理干預在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腦血管痙攣防治中的應用[J].寧夏醫學雜志,2015,37(12):1228-1229.
[3] 金錦華,呂會玲.循證護理在預防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后腦血管痙攣70例中的應用[J].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15,38(3):233-234.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