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每年的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2019年又格外不同,因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18年,我國發展面臨多年來少有的國內外復雜嚴峻形勢,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已經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這個大變局的沖擊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判斷。戰略判斷最終會指向具體政策,但又不可簡單地化約為具體政策,否則就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為戰略判斷是方向性和根本性的,而具體政策容易受制于短期考量。
戰略判斷和具體政策之間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紐帶,那就是那些能夠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的“價值法則”,這些“價值法則”是在經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生動實踐之后而歷久彌新的。這些 “價值法則”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有著生動的體現。
《政府工作報告》用三個“面對”總結2018年復雜嚴峻的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的嚴峻挑戰、兩難多難問題增多的復雜局面。歸結成一句話,那就是,因為中國經濟早已經深度融入世界,全球經濟的波動疊加我們自己轉型升級過程中深層次矛盾、困難、問題的集中暴露,中國經濟“穩中有變,變中有憂”,讓政策抉擇更多地處于兩難多難的困境之中。
而2019年,環境更復雜更嚴峻,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更多更大,因此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準備。從執政黨角度來說,順理成章的第一考慮是防風險。黨中央明確提出,要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對容易誘發政治問題特別是重大突發事件的敏感因素、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保持高度警惕;要提高風險處置能力,及時阻斷不同領域風險轉換通道,防止非公共性風險擴大為公共性風險、非政治性風險演變為政治風險。
強調市場化和法治化,這背后其實是預期。短期政策損害長遠發展,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破壞了人們的穩定預期。
《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2019年的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并再一次重申了要堅決避免經濟發展中出現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對2019年政府工作來說,最大的也是最需要防止的“演變為政治風險”的風險,當然來自經濟發展。政府工作的第一考慮也就是決不能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為此“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要化解,對此要堅定不移,但應當是在發展中逐步化解,尊重規律,講究方式方法,做到可控、有序、適度,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防止緊縮效應疊加。這些論述是很有針對性的,是在總結了過去一年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之后得出的結論。
當然,這無疑也會進一步加大政策抉擇的兩難多難的復雜程度,尤其是如何防止顧了眼前、卻損害了長遠發展。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反復指出,要尊重規律,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多采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辦法。
強調市場化和法治化,這背后其實是預期。短期政策損害長遠發展,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破壞了人們的穩定預期。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這“六穩”個個重要,但相對而言,前五個“穩”都可以歸結到穩預期,預期穩不住,至少前五個“穩”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六穩”當中最關鍵的是穩預期。
那么,預期出了什么問題?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高度來認識,就會清晰很多。由于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給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市場預期帶來不利影響。而我們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工作上的一些不足,尤其是重重壓力之下出現的,執行過程中的簡單化“一刀切”、不夠精細,或者為了短期效果過多使用非市場化非法治化手段。兩者疊加在一起之后,又經過很多似是而非輿論的發酵,導致很多人對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甚至合法產權和財富的安全感,產生了疑慮、困惑和彷徨。
其實,這樣的疑慮、困惑和彷徨體現在很多方面,整個社會的敢干事、能干事的氛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擾和破壞。這就不僅僅是某個具體政策的問題,而是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強調防控風險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的大問題。一個人的行為、一個市場主體的行為,當然會被某個具體政策所直接改變,但要讓一個社會普遍爆發出活力,離不開價值觀的引領。尤其是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不確定感一定是會上升的,對未來的信心、對方向的堅定,最終是要靠強有力的價值判斷帶來的確定感。
是時候重溫那些激發社會活力的“價值法則”了。
《南風窗》記者嘗試從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尋找出這些“價值法則”。相比于具體政策的“派糖”,這些“價值法則”同樣值得給予關注。用《政府工作報告》的話說,從根本上說,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源于億萬人民積極性的發揮。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具有無限的創新創造潛能,只要充分釋放出來,中國的發展就一定會有更為廣闊空間。
具體來說,從《政府工作報告》中,記者總結出做好政府工作、激發社會活力的“十條價值法則”:1.放水養魚;2.政簡易從;3.簡除煩苛;4.對違法者依法嚴懲,對守法者無事不擾;5.讓企業家安心搞經營、放心辦企業;6.政務服務績效由企業和群眾來評判;7.干部要把精力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8.為地方大膽探索提供激勵、留足空間;9.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10.救急解困、雪中送炭,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這個總結未必完全準確,但可以看出,這些“價值法則”不是什么特別高深莫測的東西,都是大白話、大實話,但它們經歷過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實踐檢驗,證明是必須得到我們珍視并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它們會讓人心安定下來,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