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微電臺”隨之應運而生。在新媒體不斷革新的浪潮中,廣播也在積極尋求新的發展途徑。當微博席卷中華大地時,微電臺誕生,在廣播和微博的相互融合下,“微電臺”成為傳統電臺的催發之力。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微電臺”的技術也在逐步完善,覆蓋面更加廣泛,影響力加大,已經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媒體形式。本文主要從“微電臺”的發展現狀、技術特點以及未來發展空間等方面進行論述,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微電臺”的功用。
關鍵詞:微電臺 廣播 技術 發展
我國第一座廣播電臺于1923年1月在上海誕生,創辦人是美國人奧斯邦。自此傳媒舞臺上便有廣播立足,廣播也成為傳統媒體的一部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弱化了傳統媒體的優勢,新媒體的創新促使媒體有了新的發展。
—、“微電臺”的概念
我國網絡廣播誕生于1996年12月15日,是由珠江經濟廣播電臺最先開始進行實時廣播的,傳統廣播電臺與網絡的融合起始于1998年8月“中國廣播網”的出現。2005年7月出現的“國際在線”標志著我國網絡電臺的誕生,這也是廣播形式的創新突破。
近年來,我國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微電臺”也應運而生。2011年5月10日,新浪微博創新性地將微博與廣播相結合,推出“微電臺”這一全新產品。此時,網友們可以一邊瀏覽微博,一邊收聽電臺,聽眾和網友們在“微電臺”中可以實現實時互動。“微電臺”在不斷發展,移動網絡和客戶端的出現,使得豆瓣FM、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移動網絡電臺不斷涌現。聽眾因為興趣更是化被動為主動,將廣播的趣味性、人文性以及影響力相融合。
二、“微電臺”的特點
“微電臺”的優勢在于打破了傳統電臺的局限,豐富了傳統電臺的形式和內容。
(一)內容上
傳統的廣播電臺傳播手段單一,僅僅用聲音傳遞信息,存儲時間較短,內容流失較快,并且沒有畫面支撐,聽眾理解電臺內容受到限制,傳播表達的目的不能夠完美實現。新媒體形勢下,“微電臺”實現了視、聽、說的整體融合,信息存儲力度增強,內容相互交叉、拓展,實現創新。“微電臺”的錄制不局限于專業的廣播主持人,非專業的電臺愛好者也可以錄制自己喜歡的節目。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廣播節目形態和內容的不足,強化了廣播的趣味性,吸引了更多的廣播愛好者。
此外,傳統廣播傳遞的信息量有限,傳播范圍較窄,受眾群體多是老年人和汽車聽眾,而微電臺更受年輕人的喜歡,“微電臺”可以根據目的進行精準定位,對用戶的傳播更加貼近,具有精準性。
(二)技術上
在通信技術的限制下,傳統廣播的傳播范圍比較小,只有央廣電臺和中國國際電臺才能夠覆蓋到國內外。地方電臺在終端的影響下,只能在本地范圍內播放,而且收聽方式多是便攜式收音機和車載廣播,通訊信號不穩定,嚴重影響聽眾的興趣。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廣播電臺逐漸實現了移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功能。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逐漸成熟,“微電臺”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現代媒體發展的基礎,正是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才使得如今的廣播、電視、短信等與數字技術相銜接,實現了傳媒方式的創新性革新和質的飛躍。
三、高科技技術背景下“微電臺”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實現內容多樣化
傳統廣播內容有限,缺乏吸引力。隨著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的革新,微電臺的存儲功能將大幅度提升,廣播的傳播范圍也會逐漸擴大,大眾化的原創內容興起。例如在APP上有十多類節目,分為三部分內容,一是專業生產內容,二是用戶生產內容,三是獨家版權。APP還可以讓聽眾互動,加之有趣節目的獨家簽約,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融合傳播渠道
根據社會的發展速度和技術的革新,首先,要做到科學地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渠道,使得“微電臺”在內容生產、傳播制度以及共享模式等方面實現科學的、有發展的融合模式。其次,實現廣播與網絡的結合,例如央廣電臺創辦的“中國廣播網”包含數十個電臺頻道,既可以收看往期節目,還可以連接到全球的華語電臺網址,最為方便的是在聽“微電臺”時,還可以關注網站其他信息,從而實現聲音和畫面的完美融合。最后,將廣播、網絡與手機相互結合使用。隨著無線通信技術和無線網絡技術的更新發展,手機成為最為便捷、常見的廣播收聽工具。人們不再受各種因素的限制,在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實現實時互動、多屏合一,從而享受到舒暢的體驗。技術的發展融合使“微電臺”不斷成長、完善,突破傳統電臺的限制和束縛,實現了傳播內容的穩定,實現了傳播方式的革新。此外,在技術的支持和聽眾的參與下,“微電臺”的吸引力將逐漸增強,有針對性的服務也會更加精準化。
在全新的時代,“微電臺”的成功出現和轉型是努力探索創新的結果,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完美呈現,“微電臺”將以高速度的發展實現其承載的主流文化價值,引導社會正能量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李瑞苓,劉月瓊.傳統廣播新陣地——微電臺發展模式研究[J].新聞傳播,2014(06).
(作者簡介:李琳,女,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數字藝術創作)(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