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桂英
【摘要】眩暈病是心血管、腦血管科的常見病癥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逐年增加,無論是高血壓病、腦缺血發作、高脂血癥,還是梅尼埃病、腦梗塞后遺癥、頸椎病、低血壓等,往往以頭暈為主要癥狀,且比較頑固,反復發作為其特點,不同程度影響著患者健康與生活質量。當前有效的緩解眩暈癥狀在臨床治療中尤為重要,而中醫藥治療為其做出了突出貢獻,有效的緩解了眩暈癥狀。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臨床經驗,獲得了滿意度療效,些許中醫藥治療體會,與同仁分享。
【關鍵詞】眩暈病;中醫藥;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04..02
眩暈最早記載于《內經》,認為其發生與肝臟關系密切,素體先天不足,腎陰虧虛,或年老肝腎虧虛,或體虛多病,耗傷肝腎之陰,或情志內傷,化火傷陰,腎陰耗傷,或溫熱病久,陰液被劫,導致肝腎陰虛。陰虛不能制陽,肝陽上亢,上擾清竅,發生眩暈[1]。而晉唐時期巢氏病源提出“風頭眩候”,并注重臨床驗方的診治;劉完素提出: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的理論,強調風火眩暈的相關性;朱丹溪“無痰則不作眩”的理論,主張眩暈以治痰為先的原則。現代醫學對其病因及發病機理的研究較為透徹,定義眩暈是指自身或周圍物體的旋轉、傾斜的平衡失穩的感覺,是一種運動錯覺[2],但其治療上依然未有大的進展[3]。
眩暈的病機主要是由于肝腎虧損、氣血虛弱致清竅失養或痰濁瘀血上擾清竅所致,故在治療本病時整體調節是必不可少的[4]。在10余年的治療中發現,眩暈病多以痰瘀阻竅和肝陽上亢多見,故調理脾臟、肝臟在眩暈治療中的作用尤為重要。中醫理論中,脾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以濡養,故有后天之本之稱。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一、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實際上,脾就是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的功能:二、運化水濕:運化水濕又稱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調節、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是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環節。三、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并上輸于心、肺、頭目,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并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作用。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使得膏粱厚味攝入過量,營養過剩;不規律的作息習慣,身體運動的不足,導致代謝不暢,凡此種種加重脾的負擔,運化失衡而致病[5]。結合數10年臨床經驗,將眩暈治療概括為痰瘀阻竅及肝陽上亢法。
1 滌痰祛瘀法
本法適用于因痰瘀引起眩暈者,痰性黏滯而重濁,可蒙蔽清竅、擾及心神,導致眩暈。瘀血停留,絡脈不通,氣血不能上榮于頭目,腦失所養,致眩暈時作。王清任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醫林改錯》),故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鉤藤、川芎、薄荷、珍珠母、澤瀉、雞血藤、白芷、藁本。以半夏白術健脾除痰飲,天麻熄肝風,用鉤藤既能平肝火、熄肝風,又能化氣行水,通滯氣;雞血藤、川芎活血、通絡,薄荷、白芷、藁本散風除濕、清頭目,通竅止痛;澤瀉利水,滲濕治痰飲,如舌苔厚膩,口氣重者,加藿香、佩蘭;面色萎黃,神疲乏力懶言者,加黨參、黃芪。病案1:馬某,女,67歲,2018年3月13日就診,高血壓病10余年,1周前突發眩暈,以活動后較明顯,臥床、起床時眩暈發作較重,伴心悸、氣短、乏力,兩次急診就診于市人民醫院,急診治療后,癥狀略緩解。眩暈反復發作,頭暈、頭脹、上肢麻木,乏力,頸部發硬,睡眠差,舌質暗、苔白膩,脈弦滑。診斷:眩暈-痰瘀阻竅證。方藥:半夏9 g,白術20 g,天麻10 g,鉤藤10 g,茯苓15 g,澤瀉10 g,川芎15 g,葛根20 g,薄荷30 g、珍珠母30 g、澤瀉10 g、雞血藤15 g、白芷12 g、藁本12 g,黨參15 g,厚樸10 g。7劑,水煎服,日1劑。藥后癥狀緩解,服藥半月后頭目清寧,無突發眩暈發作。隨訪半年眩暈未再發。二、平肝潛陽法本法適用于肝血不足,肝陽上亢之眩暈,藥用天麻鉤藤飲加減。《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劉完素曰:“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肝陽亢盛,化火上炎,或陰血虧虛,陽氣亢逆,皆可致眩暈。故方用石決明、煅龍骨、煅牡蠣、珍珠母、當歸、白芍、石斛、枸杞子、桑葉、川芎、藁本、薄荷、雞血藤。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石斛柔潤熄風,石決明、珍珠母龍骨、牡蠣平肝潛陽,使陰平陽秘,眩暈乃愈。病案2:魏某,男,53歲。2018年7月10日來診。患者發病2月余,自覺頭暈目眩,耳鳴,心煩、急躁,多夢,腰膝酸軟,舌質紅,脈弦細數。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中醫診斷:眩暈-肝陽上亢。方藥:天麻10 g,鉤藤10 g,石決明30 g,茯苓15 g,澤瀉10 g,川芎15 g,薄荷25 g、珍珠母30 g、龍骨30,牡蠣30,懷牛膝15,杜仲12 g,白芍12 g,郁金12 g,澤瀉10 g、雞血藤15 g、白芷12 g、藁本12 g,當歸15 g,菊花12 g,桑葉15 g。服上方5劑后,眩暈癥狀明顯減輕。自覺睡眠欠佳,夢多,易醒,上方去澤瀉,藁本,加紫石英20 g、合歡花15 g,繼續服用7劑,諸癥皆消。
參考文獻
[1] 鮑晨汝,邵義澤.眩暈中醫證候分型文獻分析[J].河北中醫,2015,3,37(3):433.
[2] 馬 烈,孫 斌.眩暈的診斷與處理[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1):64.
[3] 李廣浩,張再良.中醫藥治療眩暈研究近況[J].中國中醫急癥,2004,13(3):177.
[4] 李 勇,陳華德.眩暈病的中醫治療思路[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1):59.
[5] 眩暈的中醫治療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3,5(9):6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