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華
【摘要】 目的 比較三焦點人工晶狀體(IOL)與雙焦點IOL植入術后早期視力情況、視覺質量及患者滿意度。方法 62例(75眼)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合IOL植入術的白內障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三焦點IOL組(采用三焦點IOL植入術, 20例25眼)和雙焦點IOL組(采用雙焦點IOL植入術, 42例, 50眼)。術后隨訪3個月, 測量兩組患者遠、中、近視力(LogMAR), 離焦曲線, 調查問卷患者滿意度, 并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三焦點IOL組遠、中、近視力分別為(0.04±0.05)、(0.10±0.08)、(0.07±0.08), 雙焦點IOL組遠、中、近視力分別為(0.06±0.06)、(0.36±0.12)、(0.09±0.07), 兩組患者遠、近視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43、-1.11, P>0.05);三焦點IOL組患者中視力優于雙焦點IOL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78, P<0.05)。兩組離焦曲線在0 D處均存在最高峰, 三焦點IOL組的離焦曲線中在-1.0~2.5 D平緩穩定于高位。通過問卷調查, 三焦點IOL組和雙焦點IOL組患者分別有2例和4例出現光暈, 但不影響日常生活。三焦點IOL組滿意度20%(5/25)明顯高于雙焦點IOL組的4%(2/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三焦點IOL與雙焦點IOL植入術后均可獲得較好的遠近視力, 三焦點IOL植入術后的中視力優于雙焦點IOL植入, 三焦點IOL植入術與雙焦點IOL植入術視覺質量相當。
【關鍵詞】 人工晶狀體;三焦點;雙焦點;視覺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19
隨著白內障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 IOL的不斷改進以及IOL屈光力計算準確性的不斷提高, 白內障手術向屈光性白內障手術轉變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其中老視已成為屈光性白內障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以往雙焦點IOL已無法完全滿足現代人的多種需求, 如閱讀書籍、使用電腦等。三焦點IOL的問世彌補了以往雙焦點IOL無法提供清晰中距離視力的缺陷[1-5]。現就本院開展三焦點IOL植入術后早期效果與同期植入雙焦點IOL進行對比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就診于本院眼科欲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合IOL植入術患者62例(75眼),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三焦點IOL組(20例25眼)和雙焦點IOL組(42例, 50眼)。三焦點IOL組中男8例, 女12例;年齡47~76歲, 平均年齡(61.14±8.72)歲。雙焦點IOL組中男18例, 女24例;年齡39~79歲, 平均年齡(62.32±7.9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無青光眼、角膜病、視網膜疾病等影響視功能的疾病, 術前角膜散光<0.75 D。排除標準:術中發生晶狀體后囊膜破裂、玻璃體脫出、懸韌帶斷裂等并發癥者, 術后發生IOL傾斜、偏位、黃斑囊樣水腫等并發癥。三焦點IOL組(AT LISA tri839MP, 德國Carl Zeiss公司)雙焦點IOL組(ReSTOR+3D, 美國 Alcon),
1. 2 IOL度數計算 所有患者設定目標屈光度數為0, 應用Iol Master500測量角膜屈光力、眼軸, 采用Haigis公式進行IOL度數測算, 根據眼軸的不同, 同時參考SRK-T, Hoffer-Q公式的測量結果。
1. 3 手術方法 所有手術均由同一名醫師完成。常規消毒鋪巾, 倍諾喜表面麻醉, 于陡軸處做2.80 mm透明角膜切口, 5.00~5.50 mm中央連續環形撕囊, 水分離水分層, 使用Infiniti超聲乳化儀處理晶體核及皮質, 囊袋內填充粘彈劑, 植入IOL, 吸除粘彈劑水密切口。
1. 4 隨訪項目 由同一名有經驗豐富的醫師在術后3個月對術眼進行全面評估。視力及離焦曲線測量:測量單眼裸眼遠視力、中視力、近視力;檢測對數視力表查遠視力(500 cm), 應用中近視力表檢查單眼中距離(80 cm)視力, 單眼近距離(40 cm)視力, 以上檢查均在日間85 cd/m2的亮度條件下進行, 記錄為LogMAR視力。離焦曲線使用綜合驗光儀從+2.0 D至-5.0 D以+0.5 D遞減球鏡度數獲得術眼在不同屈光度上平均視力繪制離焦曲線, 調查問卷:全部檢查完成后發放調查問卷, 了解患者整體滿意度, 例如平日是否需要配鏡, 是否有光暈, 日常生活舒適度, 患者根據自身情況綜合判斷滿意或不滿意。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遠、中、近視力比較 三焦點IOL組遠、中、近視力分別為(0.04±0.05)、(0.10±0.08)、(0.07±0.08), 雙焦點IOL組遠、中、近視力分別為(0.06±0.06)、(0.36±0.12)、(0.09±0.07), 兩組患者遠、近視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43、-1.11, P>0.05);三焦點IOL組患者中視力優于雙焦點IOL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78, P<0.05)。
2. 2 兩組離焦曲線、光暈及滿意度情況比較 兩組離焦曲線在0 D處均存在最高峰, 三焦點IOL組的離焦曲線中在-1.0~2.5 D平緩穩定于高位。通過問卷調查 三焦點IOL組和雙焦點IOL組患者分別有2例和4例出現光暈, 但不影響日常生活。三焦點IOL組滿意度20%(5/25)明顯高于雙焦點IOL組的4%(2/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提高, 患者對白內障手術效果不僅限于傳統的復明, 還希望獲得更好的功能性視力, 即在日常生活中的閱讀報紙、夜間駕駛車輛以及參加其他活動不受影響。三焦點IOL及二焦點IOL植入術即為了滿足此要求。三焦點IOL為單片四襻預裝式階梯漸進衍射型IOL, 具有雙凸光學區, 直徑6 mm, IOL總長度為11 mm, 后表面為非球面設計, 球差為-0.18 ?m, 三焦點IOL具有全新光學面設計, 0~4.34 mm為三焦點區域, 4.34~6.00 mm為雙焦點區域, 有約3.33 D的近距離加成和1.66 D的中距離加成遠中近不對稱的光線發布符合人們的生理需求。ReSTOR+3DIOL是一種漸進衍射型IOL, 中央3.60 mm區域為連續漸進衍射環, 階梯高度由中央的1.30 ?m逐漸降低到0.20 ?m, 階梯寬度則以同樣寬度遞減, 即最高的衍射位于IOL中央, 它將大部分能量聚焦到近焦點。當離開中心后, 衍射階逐漸變小, 逐漸融入周圍區, 聚焦到近焦點的能量按比例降低, 所以在瞳孔較小時, 例如閱讀時可提供適當的近視力[6-11]。
本研究中, 三焦點IOL組遠、中、近視力分別為(0.04±0.05)、(0.10±0.08)、(0.07±0.08), 雙焦點IOL組遠、中、近視力分別為(0.06±0.06)、(0.36±0.12)、(0.09±0.07), 兩組患者遠、近視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43、-1.11, P>0.05);三焦點IOL組患者中視力優于雙焦點IOL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78, P<0.05)。說明三焦點IOL組中視力優于雙焦點IOL, 也就是說三焦點IOL的全程視力明顯優于雙焦點IOL, 在保證近視力的同時, 改善中視力不佳的缺陷, 這與Carballoalvarez等[1]、Alwin等[2]的研究結果相近。兩組中均有患者主訴存在光暈, 但隨著時間延長癥狀減輕, 不影響日常生活, 視覺質量相當。
綜上所述, 三焦點IOL植入術和雙焦點IOL植入術均可獲得良好的遠近視力, 視覺質量相當, 三焦點IOL植入術較雙焦點IOL植入術可提供更好的中視力。雖然本文兩種晶狀體不是同一平臺產品, 但也能基本說明三焦點IOL和雙焦點IOL的區別。本研究不足在于只是術后3個月的臨床觀察結果, 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仍需繼續完善6個月、1年的長期觀察隨訪, 研究中的調查問卷較為簡單, 評價內容全面性欠佳, 有待今后進一步改進調查問卷方法。
參考文獻
[1] Carballoalvarez J , Vazquezmolini JM , Sanzfernandez JC , et al. Visual outcomes after bilateral trifocal diffractive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Bmc Ophthalmology, 2015, 15(1):1-6.
[2] Alwin KFT, Young CC, Matthias M, et al. Visual Outcomes,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Spectacle Independence with a Trifocal Diffractive Intraocular Lens. Kore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Kjo, 2016, 30(3):180-191.
[3] Kretz FT, Breyer D, Diakonis VF,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Binocular Implantation of a New Trifocal Diffractive Intraocular Lens.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5(2015):962891.
[4] Sheppard AL, Shah S, MBBS, et al. TITLE: Visual outcomes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following bilateral implantation of a new diffractive trifocal intraocular len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3, 39(3):343-349.
[5] Gatinel D, Pagnoulle C, Houbrechts Y, et al. Design and qualification of a diffractive trifocal optical profile for intraocular lenses. Journal of Cataract & Refractive Surgery, 2011, 37(11):2060-2067.
[6] 周星延, 王靜, 趙江月, 等. 三焦點人工晶狀體術后早期臨床觀察. 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 2018, 20(6):360-364.
[7] 肖雪冰, 烏蘭, 欒多, 等. 三焦點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的早期臨床效果. 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 2017, 19(5):311-314.
[8] 王思聰, 朱怡, 袁景, 等. 三焦點與雙焦點人工晶狀體臨床應用效果的Meta分析. 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2017, 39(3):232-237.
[9] 藍婕, 黃鈺森, 謝立信. 多焦點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視覺質量的臨床觀察. 中華眼科雜志, 2009, 45(2):122-126.
[10] 陳偉蓉, 孟倩麗, 葉海昀, 等. 雙眼植入不同類型多焦點人工晶狀體術后視功能的臨床觀察. 中華眼科雜志, 2009, 45(12):1084-1088.
[11] 吳杰, 朱磊. 多焦點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早期全程視力和擬調節力的臨床觀察. 眼科新進展, 2017, 37(6):572-575.
[收稿日期: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