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井俠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冠狀動脈(冠脈)綜合征(ACS)合并急性腦卒中的臨床發病特點及危險因素。方法 2425例ACS患者, 其中37例為初次診斷合并急性腦卒中的患者。比較各類ACS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不穩定型心絞痛(UA)等患者]的臨床發病情況以及ACS合并急性腦卒中患者(卒中組)與ACS未合并急性腦卒中患者(非卒中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2425例ACS患者中, 并發急性腦卒中37例, 發生率為1.53%, 其中缺血性卒中31例, 出血性卒中6例。STEMI和NSTEMI患者, 合并腦卒中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STEMI患者和NSTEMI患者合并腦卒中發生率均高于UA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7例ACS合并急性腦卒中組患者中, 住院期間死亡率為29.73%, 顯著高于非卒中組的6.2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卒中組患者發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臟驟停、心房纖顫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非卒中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ACS合并急性腦卒中發病率雖然較低, 但其死亡率高, 且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跳驟停和心房纖顫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密切相關。
【關鍵詞】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急性腦卒中;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23
ACS是一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 包括STEMI、NSTEMI和UA[1]。ACS合并急性腦卒中, 臨床發病率雖不高, 但其病死率高, 預后差。目前, 對ACS合并急性腦卒中的臨床研究資料不足[2, 3]。本研究通過對本院收治的2425例ACS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探討臨床發病特點和危險因素,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心內科收治的ACS患者2425例, 其中男1391例, 女1034例, 住院時間7~42 d。其中初次診斷合并急性腦卒中的患者37例。
1. 2 納入標準 ①年齡38~70歲;②初次發病, 發病前無心血管、腦血管和腎臟系統疾病等合并證者;③ACS患者根據病史有典型的心絞痛癥狀, 缺血性心電圖改變和心肌損傷標記物[心肌肌鈣蛋白T(cTnT)、心肌肌鈣蛋白I(cTnI)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測定;④ACS診斷標準參照《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07和2010版)[4, 5];⑤急性腦卒中為入院1 d后有新發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 經頭部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證實有新發缺血和出血病灶;⑥急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和《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版)[6, 7]。
1. 3 方法 回顧性分析37例ACS合并急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 比較各類ACS患者(STEMI、NSTEMI、UA等患者)的臨床發病情況以及ACS患者中卒中組和非卒中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臟驟停、心房纖顫發生情況和臨床死亡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2425例ACS患者合并急性腦卒中的臨床發病情況 根據臨床綜合征分型, 分為STEMI患者524例、NSTEMI患者482例、UA患者1419例。2425例ACS患者中, 并發急性腦卒中37例, 發生率為1.53%, 其中缺血性卒中31例, 出血性卒中6例。STEMI和NSTEMI患者合并腦卒中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STEMI和NSTEMI患者合并腦卒中發生率均高于UA患者,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2425例ACS患者合并急性腦卒中與未合并腦卒中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根據腦卒中分型, 分為卒中組(37例)與非卒中組(2388例)。37例ACS合并急性腦卒中組患者中, 住院期間死亡率為29.73%, 顯著高于非卒中組的6.2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卒中組患者發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臟驟停、心房纖顫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非卒中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ACS合并急腦卒中發病率較低, 但死亡率較高, 主要為冠脈內不穩定硬化斑塊的纖維帽破裂, 繼而出血, 促使血小板聚集, 并發血栓形成;同時心肌梗死后易合并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心室壁瘤等合并癥, 導致心肌收縮功能障礙, 可以促使左心室內附壁血栓脫落, 形成栓子, 引起急性腦卒中的發生[8, 9]。全球急性冠脈綜合征注冊研究原文(GRACE研究)[10]顯示, 在院內ACS合并急腦卒中發生率為0.88%, STEMI組卒中發生率明顯高于NSTEMI組和UA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同時NSTEMI組多見于缺血性卒中, 而STEMI組多見于出血性卒中。本研究結果顯示, 2425例ACS患者中, 并發急性腦卒中37例, 發生率為1.53%, 其中缺血性卒中31例, 出血性卒中6例;STEMI和NSTEMI患者合并腦卒中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STEMI和NSTEMI患者合并腦卒中發生率均高于UA患者, 尤其是合并缺血性卒中,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7例ACS合并急性腦卒中組患者中, 住院期間死亡率為29.73%, 顯著高于非卒中組的6.2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卒中組患者發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臟驟停、心房纖顫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非卒中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結果表明ACS合并急性腦卒中的發生與動脈血管斑塊的穩定性、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心房附壁的血栓形成、炎癥反應等危險因素密切相關。
ACS合并急性腦卒中發病率雖低, 但死亡率高, 且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跳驟停和心房纖顫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密切相關。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治療ACS患者時, 應高度重視合并急性腦卒中的發生率, 尤其在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臟驟停、房顫等不良事件時, 應早期采取個體化治療措施, 降低合并卒中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改善患者住院期間轉歸和預后。
參考文獻
[1] 袁晉青, 宋瑩. 《2015年中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及治療指南》-更新要點解讀. 中國循環雜志, 2016, 31(4):318-320.
[2] 賀敏, 祝存奎. 通心絡膠囊聯合替格瑞洛治療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臨床研究.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8, 33(4):790-795.
[3] 陶貴周, 姚書霞. 2010年我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解讀評析. 醫學與哲學(B), 2011(12):22-24.
[4] 金玫.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 北京中醫藥學會絡病專業委員會2010學術年會青年論壇, 2010:675-690.
[5] 柯元南, 陳紀林. 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7, 35(4):295-304.
[6]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5, 48(6):435-444.
[7]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2010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 2013, 20(8):10-16.
[8] 沈衛峰, 張奇, 張瑞巖. 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解析.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 2015, 42(4):217-219.
[9] 高潤霖. 遵循新指南進一步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臨床實踐.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0, 38(8):673-674.
[10] Andrzej Budaj, Katarzyna Flasinska, Joel M Gore, et al. Magnitud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In-Hospital and Postdischarge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Circulation, 2005, 111(24):3242-3247.
[收稿日期: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