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 劉媚 王小鳳

【摘要】 目的 比較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與種植支抗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20例阻生牙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A組與B組, 各10例。A組患者采用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微創拔除, B組患者采用種植支抗牽引方式微創拔除。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結果 A組患者術后發生牙齦疼痛2例(20.00%), 牙齦腫脹1例(10.00%);B組患者術后發生牙齦疼痛7例(70.00%), 牙齦腫脹6例(60.00%);A組患者術后牙齦疼痛、牙齦腫脹發生率均低于B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均無張口受限、牙齒斷根及下唇麻木等并發癥發生。A組患者HAMA評分為(7.72±0.93)分, 明顯低于B組患者的(16.34±1.3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不僅可以避免損傷下牙槽神經, 而且價廉、美觀, 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舌側微正畸牽引;種植支抗牽引;下牙槽神經管;微創拔除;阻生牙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52
拔除下頜阻生牙術后下牙槽神經損傷的發生率為0.5%~8.0%, 永久性下牙槽神經損傷發生率<1.0%[1]。常規拔除阻生牙方法常引發周邊軟硬組織受損甚至導致下牙槽神經損傷、顳下頜關節受損及頜骨骨折等嚴重并發癥, 給患者造成焦慮、恐懼甚至排斥等負面情緒[2]。有研究發現, 經牽引后的阻生智齒因已呈半脫位狀態, 拔除時更加容易、安全, 可有效避免拔牙創傷大、損傷下牙槽神經和下頜骨骨折、下唇麻木等并發癥[3]。本研究主要探究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與種植支抗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口腔科20例阻生牙患者, 所有患者均經全景片和CT證實為下頜阻生齒牙根壓迫下牙槽神經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 各10例。A組患者年齡18~38歲, 平均年齡(29.54±7.63)歲;B組患者年齡20~40歲, 平均年齡(29.36±7.5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40歲;②下頜阻生牙;③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拔牙禁忌證患者;②患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③下牙槽神經感覺異常的患者。
1. 3 方法 本研究團隊由主任醫師1名, 主治醫生1名, 醫師2名, 護師1名組成。兩組手術均由同一手術組術者完成。技術路線:①阻生牙牽引前進行評估:確定阻生牙需不需要去骨或牙體切割, 以確保牽引通道可順利牽引阻生牙;②放置裝置:A組患者采用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 患者舌側微正畸托槽(單管帶牽引勾型)用樹脂粘結在舌側6、7, 注意舌側6、7托槽在同一水平位, 利用弓絲的放入成為一整體支抗。阻生牙上粘結舌側微正畸托槽。根據阻生牙牽引前評估放置不同型號的銅鎳鈦絲或加放阻擋管、橡皮鏈等后牽引;B組患者采用種植支抗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 患者口腔微種植支抗釘, 在上頜磨牙間的頜骨內直接鉆入支抗螺絲釘, 然后在支抗釘上掛橡皮圈牽引。③牽引后評估:經3~12周的牽引, 當牙根遠離上牙槽神經后, 再行拔除術應用于阻生智齒的拔除術中。2~3周復診1次, 臨床觀察其牽引情況。同時拍攝口腔全景片評估智齒牙根遠離下牙槽神經的程度。當臨床和全景片證實牙根已經遠離下牙槽神經時, 即可準備拔除阻生智齒。④微創拔除阻生牙。
1. 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HAMA評分。
1. 5 判定標準 下牙槽神經損傷判定標準:①傷口大小;②牙齒斷根、取根;③張口受限;④下唇麻木。焦慮情緒判定標準:采用HAMA進行評估, 其中, 總分≥29分, 可能為嚴重焦慮; ≥21分, 肯定有明顯焦慮; ≥14分, 肯定有焦慮;≥7分, 可能有焦慮; <7分, 無焦慮癥狀。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患者術后牙齦疼痛、牙齦腫脹發生率均低于B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均無張口受限、牙齒斷根及下唇麻木等并發癥發生。A組患者HAMA評分明顯低于B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低位垂直阻生、近中斜位阻生的智齒, 特別是智齒牙根靠近或者壓迫下牙槽神經更容易引起拔牙術后神經損傷[4-6]。拔牙的難易程度、拔牙手術時間長短、創傷大小、有無斷根及取根等, 均與下牙槽神經損傷有關。采用正畸牽引微創拔除阻生牙:經3~12周的牽引后, 阻生智齒已呈半脫位狀態, 拔除時更加安全、容易, 可以有效減輕拔牙術后創傷, 避免損傷下牙槽神經, 避免產生下唇麻木和下頜骨骨折等并發癥, 有極大的臨床意義[7-13]。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種手術方式均無術后張口受限、術后斷根及下唇麻木等并發癥發生, 表明兩種手術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均不傷及下牙槽神經。A組患者術后發生牙齦疼痛2例(20.00%), 牙齦腫脹1例(10.00%);B組患者術后發生牙齦疼痛7例(70.00%), 牙齦腫脹6例(60.00%);A組患者術后牙齦疼痛、牙齦腫脹發生率均低于B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相較于種植支抗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安全性更高, 更加可靠。A組患者HAMA評分為(7.72±0.93)分, 明顯低于B組患者的(16.34±1.3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患者焦慮情緒程度輕于種植支抗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患者, 證明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種植支抗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的局限性有:①侵入性植入支抗釘;②患者對植入支抗釘有焦慮、恐懼甚至排斥情緒;③牽引裝置會引起患者不適, 產生疼痛;④骨量不足無法植入支抗釘;⑤種植支抗釘成本高。與其相比, 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微創拔除阻生牙的優勢有:①無侵入性植入物植入患者口腔中;②患者容易接受;③異物感小, 美觀, 對支抗牙不產生額外正畸力;④阻生牙舌側正畸牽引力輕, 方向為舌側合向牽引, 使牙根在正畸牽引后向唇側及合方走行, 遠離下牙槽神經;⑤舌側為非功能面, 有效避免了干擾;⑥成本低廉。
綜上所述, 本研究比較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和種植支抗牽引方式在微創拔出阻生牙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結果表明患者更易接受舌側微正畸牽引方式, 無焦慮、恐懼甚至排斥心理, 且裝置較舒適、美觀;術者操作易掌握, 無需特殊輔助器械及材料;效果可靠, 成本低廉, 手術風險小, 技術要求低;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段瑞, 李永生. 高速渦輪牙鉆及微創拔牙刀在阻生智齒拔除術中的應用. 廣東醫學, 2016, 37(12):1859-1861.
[2] 關文新. 淺析微創拔牙法用于下頜阻生齒拔除治療的臨床效果.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18(78):75.
[3] 李大綱. 微創拔牙技術在下頜近中阻生齒拔除中的臨床效果分析.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17, 4(10):32.
[4] 高艷. 微創拔牙法在下頜近中阻生智齒拔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大家健康旬刊, 2017, 11(4):52-54.
[5] 袁偉芳. 阻生牙拔除術患者圍術期焦慮情緒的個性化護理對HAMA評分的影響分析.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18, 5(17):38-39.
[6] 林釗銳, 覃志程. 下頜阻生齒拔除微創拔牙術的應用效果評定及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6, 27(12):2263-2264.
[7] 劉智海, 竇文涓. 微創拔牙法在下頜近中阻生智齒拔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中國社區醫師, 2017, 33(5):49.
[8] 袁金宏. 微創與傳統拔牙技術拔除下頜低位阻生智齒的臨床效果比較. 基層醫學論壇, 2017, 21(25):3466-3467.
[9] 張佰杰.微創技術在下頜阻生齒拔除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探析.中外醫療, 2017, 36(4):73-74.
[10] 謝凡.微創與傳統拔牙技術在患者阻生齒拔除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黑龍江醫藥, 2017, 30(3):670-671.
[11] 李建民, 趙慶揚, 謝偉珍, 等.微創拔牙技術在阻生齒拔除中的臨床應用.中華全科醫學, 2012, 10(11):1710, 1786.
[12] 覃欽紅.微創拔牙技術在阻生齒拔除中的臨床應用.醫藥前沿, 2016, 23(3):188-189.
[13] 劉燕.微創拔牙與傳統拔牙在阻生牙拔除中的應用效果對比研究.中外醫療, 2015, 34(26):98-99.
[收稿日期:201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