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士林 蘇曉靜 王曉靜(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
作為城鎮化進程的一種必要的補充和調節,“逆城鎮化”十分自然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中國而言,一方面是由于近年來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的“城市病”進入集中爆發期,另一方面則由于持續多年的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極大地改善了農業地區的基礎設施、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公共服務等,因而在大城市周邊和一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農村地區出現了“逆城鎮化”現象,這符合城鎮化基本原理和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規律。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一方面要繼續推動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也需要有生力軍。要讓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大施拳腳,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城鎮化、逆城鎮化兩個方面都要致力推動。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是就推進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做出的新的戰略設計。
我國現有鄉鎮級建制單位41636個,設有村委會的農村為58.9萬個,它們既是大多數新城市人的“鄉愁”所系,也是約1億人就近城鎮化的“空間”所在,鄉村建設已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和現代化建設各種矛盾和問題的結合部和焦點,它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條新路,關系到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進程的質量。
城市在任何時代都代表著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人文精神的最高發展水平,這是現代城鎮化進程在近兩個世紀以來勢如破竹、所向披靡、高歌猛進、席卷全球的原因所在。然而,在城鎮化進程中,由于人口和資源的過度集聚直接提高了城市生活成本,不同程度損害了“過更好的生活”的城市本質,因而在一些階段和一些局部出現了人口和資源從城市到農村的逆向流動,通常把這種現象稱為“逆城鎮化”。
作為城鎮化進程的一種必要的補充和調節,“逆城鎮化”十分自然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中國而言,一方面是由于近年來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的“城市病”進入集中爆發期,另一方面則由于持續多年的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極大地改善了農業地區的基礎設施、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公共服務等,因而在大城市周邊和一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農村地區出現了“逆城鎮化”現象,這符合城鎮化基本原理和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規律。
人們之所以愿意離開繁華和舒適的都市回到農村,不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內在機制也是極其復雜的。其中,既有我國大城市在前一個時期由于“城市大躍進”而導致的規模失控、結構失調、功能紊亂等現實問題,有市民對世界、對人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再認識和再選擇,同時也切實表明了我國農村的城市化水平和現代化水平已得到長足進步,顯示出國家和社會近年來推進城鄉一體化、均等化、全面脫貧、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政策、機制和作為正在取得實效,因而才可能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新的家園。
與此同時,也必須看到,無論從世界城市化的總體格局和歷史進程看,還是就我國目前的“逆城鎮化”的體量和程度而言,我國的“逆城鎮化”現象只是新型城鎮化的一種補充形式,在根本上不可能取代“城鎮化”這個當今世界和中國城市發展的主流,這也是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鎮化、逆城鎮化兩個方面都要致力推動”的主要原因。
在很長一段時間,城市在城鎮化進程中成為絕對的主角,農村相對被邊緣化。但在當下卻出現了刻意拔高、擴大、美化農村,甚至以此來貶低城市、否定城市化的言論和做法。他們只看到了城鄉之間在人口遷移、資源分配、生活質量等方面依然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差距和矛盾,并把這一切都歸罪于城市,但卻沒有看到大城市在更高的歷史層面為綜合解決城鄉矛盾、帶動農業地區發展提供的重要理論資源與先進實踐框架。如以先進的經濟要素與生產方式為學習、模仿、追求的對象,大都市的發展有助于推動中小城市經濟、鄉村經濟的升級換代與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如作為人類文明與文化實踐最高成果的都市文化,在推動傳統鄉村文化與生活方式的現代轉換,縮小城鄉文化差距,促使城鄉文化形成良性循環等方面,也一直承擔著主導性的作用。因此,這些片面夸大“逆城鎮化”的言論和方略,不僅在理論上有失偏頗,而且一旦進入社會和實踐領域,也是相當有害的。
“逆城鎮化”不等于反城鎮化,鄉村振興也不等于否定城市。對于城鎮化,必須全面辯證地看。任何一種走極端的方式,都可能帶來嚴重后果。例如,有的地方開展新農村建設,農村變成了城市,和城里人住一樣的樓房、用一樣的水電煤氣、享受一樣的醫療教育、組織一樣的文化娛樂活動等,而千百年來傳承的自然景觀、生產方式、鄰里關系、民風民俗等卻逐漸消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在根本上涉及我國廣大農村在城鎮化背景下走什么道路的問題。傳統那種只顧經濟指標而不計環境與資源成本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在這樣的背景下,探尋新農村建設或農業地區城市化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就成為當務之急。比如,上海嘉定區毛橋村曾經以“毛橋模式”享譽全國,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如何進一步總結經驗、提高可復制可推廣性,需要進一步做深入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