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_ 羅公卿(本刊特約記者)

有人說,南寧缺乏歷史文化底蘊,可翻閱史書,南寧從東晉大興元年開始建制設縣,至今已有約1700年的歷史。千百年來,隨著文明的進步、交通的發展,南寧逐漸發展成為珠江支流商品集散中心,特別在明清年間,南寧因航運商貿發達而“繁華不亞于中原城市”。若再早一點,史前一萬多年前,邕寧蒲廟頂螄山的“友仔友女們”就建立了新石器文明,還開發了“撩螺”的工具。南寧的發展史,也是邕江的變遷史,古老的江山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從小,我的家就住在邕江南岸,而市中心在邕江北岸,中間隔了一座邕江大橋,我幾乎每天都要跨過江,去學習、工作和消遣。所以我每天也都要跟邕江打個照面,水渾了、水清了、發大水了、修公園了、建亭子了……這些江里江上的大事小事都被牽掛著。在記憶里,原來邕江兩岸只是漁民的家園,江岸也是原始的模樣,平時有漁民種菜種瓜,漲水時一切就被沖刷重來。當時大堤還只有江北建得比較完整,大堤邊上有一排排原始的江岸護林,大堤上每天都有很多市民散步、乘涼、放風箏。


2001年,南寧發生了一場罕見的特大洪水,邕江水位最高的時候幾乎沒過大堤,整個城市都提心吊膽。洪水過后,邕江開始了系統化的改造——堤路園工程,以提升大堤設防標準,鋪設沿江道路,建設江岸園林景觀。發芽、長葉、結果、落葉,邕江橋頭大榕樹周而復始地變化著,提醒著人們邕江的日新月異。水上漁家上岸,水街拆遷,隨后在臨江路上架起了民生廣場,江北的公園陸續建成,老南寧們感嘆原來江岸還可以這么設計。再到后來,城市發展加速,江上建的橋越來越多,一橋、二橋、三橋,到了四橋就沒往后排序,都直接叫橋名,現在再數數也有十幾座大橋了。城市的中心已不局限在朝陽商圈一帶,而是按規劃有規律地散布在城市的幾個角點。邕江已不再是江南江北的分界線,而是變成了城市天然的景觀帶。
近幾年,南寧又在全力打造“百里秀美邕江”,常規水位提高、防洪標準提升、江岸亮化美化升級、濱水天際線規劃,一切的改造都為了母親河能有一個更靚麗更現代的妝容。南寧依江而建,因江而興,擁江而美,愛江護江才能得以永續發展。愿南寧人繼續傲驕地生活在藍色和綠色相融的城市里,上有蔚藍的天,下有翠綠的林,腳邊還流淌著清澈的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