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婷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所謂的新聞傳播史學就是研究我國和其他國家新聞事業(yè)以及傳播學說的產生以及發(fā)展歷程和演變規(guī)律的重要學科[1]。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這門學科是歷史學科與新聞學科的結合體,這門學科和新聞理論學科以及新聞業(yè)務學科十分相似,他們都是新聞學中極其重要的內容。
近幾年來,我國國內高校中從新聞傳播史學和新聞理論學科以及新聞業(yè)務學科上面相似,它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模式都比較陳舊,都面臨著怎樣與時俱進的難題;然而,就實際來說,新聞傳播史學[2]由于其課程體系十分復雜,知識點十分抽象,是整個新聞學專業(yè)中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這門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變比其他學科的課程更加復雜,難度更大。怎樣才能夠適應現(xiàn)階段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有效改變現(xiàn)在的不良問題,是目前從事這門課程教學老師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
自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現(xiàn)在,新聞傳播史學一直都是我國高校新聞學專業(yè)課程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實際當中,新聞傳播史學基礎課程自始至終都作為必修課的形式出現(xiàn),充分發(fā)揮著通識教育的重要功能;新聞傳播史學的延伸課程通常都是作為專業(yè)選修課程存在,充分發(fā)揮著進一步拓展專業(yè)知識的重要功能。前后兩者一起構建了對新聞傳播學科學生展開通識知識教育以及專門知識教育的重要平臺。
現(xiàn)階段,我國已經全面邁入了信息時代中,信息技術在我國各個領域得到了合理運用,我們在教學技術的角度上面來看,新媒體技術以及信息技術在行為業(yè)務課程當中已進被大量引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學習這一課程的學生對于該課程的興趣度越來越高,因此,這就對新聞傳播史學課程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這種環(huán)境下,實際中的新聞傳播史學課在課件制作方面以及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方面,甚至互聯(lián)網教學方面都不僅僅是一種表面工程,而真正成為了一種吸引學生注意力以及提高教學效率,進一步提升老師教學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
就實際而言,所謂當代性,其實簡單地說就是全部歷史最為本質的特征。其實,從根本上面來說,建立成為新聞傳播史學的主要基礎就是新聞傳播史實,對于它的認識伴隨著新聞遠比史學家思想意識的不斷深化以及對于歷史材料的不斷理解而發(fā)生的動態(tài)變化。新聞傳播史學家能夠讓新聞傳播成為對以前事情的總結,對于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生動記憶。因此,作為一名在高校中從事新聞傳播史學的老師,自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新聞傳播史學在當代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只有在任課老師的角度認識到其真正的意義,才會在教學過程當中重視教學問題。
在教學方面教師要逐步重視社會史視角下的新聞傳播史學。社會史學重視的是新聞自身的多重意義,包括新聞傳播事業(yè)、社會遷移變革以及新聞人士等因素和時代發(fā)展的緊密結合。它體現(xiàn)了新聞傳播的時代特性。此外,在實際教學中,社會史視角下學習新聞傳播史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挖掘和全面展現(xiàn)一種比較宏觀和有機的新聞狀態(tài),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增加這一課程的嚴密邏輯性和教學趣味性,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去理解。
在這里筆者所著重強調的“引入與之相關的教學新技術”指的是多媒體教學設備[4]。就實際而言,通過計算機網絡版的課件或者單機版的課件可以為教學課堂帶來兩方面的優(yōu)勢:①能夠顯著地增加科學性,使教學過程更加嚴謹;②這門課程理論性較強,如果老師只用口講的方法很難講得清楚、很難講得明白,學生理解起來也是十分困難的,隨著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可以把理論性的東西變得實物化,能夠彌補老師語言講解上面的不足,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③上課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夠有效增強授課的趣味性,從而可以更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學習質量顯著增強。
在新聞傳播史學科目當中的文化研究已經不單單是和社會、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相提并論的一個領域的稱呼,它更多表現(xiàn)為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追求、創(chuàng)造、超越以及批判的精神方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新聞傳播史學科目的教學思路嚴重受到革命化范式的深刻影響,呈現(xiàn)出一種中國新聞傳播史一直把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存在的矛盾以及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存在的矛盾為主要線路[5],從而形成了一種單一化的階級斗爭史的主要模式。然而外國新聞史也把強化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與資產階級新聞事業(yè)之間存在的斗爭以及社會主義團體新聞事業(yè)和資本主義團體新聞事業(yè)的爭斗作為主旋律。相比而言,文化學角度則更需要敦厚以及公允,這樣能夠更有助于討論正史、闡述解釋繁多的歷史事實,所以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其實很容易發(fā)現(xiàn),富有豐富文化量的新聞傳播史學能夠更能讓社會、讓大眾信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新聞傳播史學專家對于新聞傳播史學本體的不斷追求尋找,新聞傳播史學在其內容上明顯擺脫了對政治斗爭、政治思想的重復以及演繹,從而有效回歸到新聞事業(yè)自身過程以及相關規(guī)律的討論上面來。這一點體現(xiàn)在從重視報紙形式逐漸轉向宣傳內容、從注重歷史改革逐漸轉向社會作用、從微觀視角考察逐漸轉向歷史分析的角度。這種漸漸地把新聞事業(yè)自身所具備的屬性當成核心,明顯地展示了新聞傳播思想活動、新聞傳播思想媒介嬗變的方法,重視探索討論新聞事業(yè)自身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以及相應的規(guī)律,表現(xiàn)了新聞傳播的實際影響力,繼而顯現(xiàn)除了新聞傳播史學成為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實際文化意義以及文化內涵,這恰恰也是現(xiàn)階段我們積極融入文化學角度的實際語言情境。其實在實際中,這樣做的核心目的就是使政治說教以及相關宣傳在新聞傳播史當中不再占據主要地位,因此我們就能夠建立一種在文化角度的新聞傳播史[6]。在現(xiàn)實中,把跨越時間以及跨越空間和綜合多種傳播載體當成一種有效的方法,進一步探索討論新聞傳播史的重要價值以及相關規(guī)律。
總之,新聞傳播史學在新聞學專業(yè)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該專業(yè)學生今后的發(fā)展也可以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從事該課程教學的老師一定要重視這門課程,并且不斷與時俱進,改進教學方式,使該課程的教學更加具有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