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玲玲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 20023)
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前所未有,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十二五”“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創新2030”“智能制造2025”等戰略的實施成效逐步顯現,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學術活動日益活躍,為組織策劃出版具有原創性和突破創新性的學術專著提供了基礎條件,這對于高端學術專著出版是極其有利的一面。盡管如此,當前“唯論文論”的學術評價體系并不利于學術著作的出版;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也給撰寫需要有一定沉淀作為基礎的學術專著增加了難度;對科研、教學壓力巨大的科學家來說,撰寫一本高水平的學術專著無疑也是一個巨大挑戰。對此,筆者和所在團隊轉變思路,主動服務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布局,立足科技創新成果,系統謀劃,在特色的高端學術出版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
科技圖書作為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傳播載體,對于普及科技知識、傳遞科技信息、推動科技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科技圖書出版人,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科技發展需求是首要任務。當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等舉措,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創新成果層出不窮,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滲透了幾乎所有領域。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在全面分析了當前科技發展態勢和產業變革趨勢后,筆者及其團隊圍繞“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以及“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項、國家973項目和86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為主要依托,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策劃出版了較多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型重點圖書出版項目和高端學術著作,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影響力。
例如,《光子學玻璃及應用》獲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新能源出版工程”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上海光源首批線站涉及與研制》、“新能源出版工程”“上海世博會建設叢書”獲上海圖書獎一等獎,等等。“十二五”期間,團隊共有3項47種圖書入選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包括“先進制造技術與應用前沿”“新能源出版工程”“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叢書”。至2017年,在已獲批的“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團隊有7項36種入選,包括“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叢書”“深遠海工程裝備與高技術叢書”“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叢書”(二期)、“絲綢之路經濟帶——沙漠地區公路風積沙路基研究與應用”“智能港口物流叢書”等。其中,多個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的支持。這些出版項目涉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交通運輸等“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重點領域,充分體現了為國家和區域重大產業布局的科技創新、戰略決策提供出版支持的意義所在。
新時代科技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科學理論和技術方面的創新,尤其是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的產生,將對科技革命產生積極和深刻的影響。近年來,國家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支撐計劃國家、“863”項目、“97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投入為我國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領域創造顛覆性科學理論和新技術奠定了基礎。以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為主要依托,以大型科研立項的成果為主要內容,策劃重大出版項目,彌補了出版社對選題的專業評審力量不足的弱勢,以此解決學術出版創新能力不足、專業性缺失的問題。
例如,“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項目“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叢書”,該叢書內容主要基于近年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承擔的“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研究項目”和“上海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由項目學術顧問根據我國工程科技領域未來幾年預見會突出發展的分支進行推薦并審議,包括大數據產業、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燃氣輪機、海洋工程裝備、醫療器械、城市生活垃圾綜合利用、健康老齡化等。叢書匯聚了翁史烈、聞雪友、何友聲、潘云鶴、林忠欽、聞玉梅、王威琪、楊勝利等上百位院士專家的集體智慧,著眼學術前沿,反映了若干工程科技重點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成果,在解決事關科技創新發展全局的長遠問題和科學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對提高我國工程科技領域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具有重要價值。
“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十二五”“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項目)的內容主要來源于作者們參與的重大科研項目的創新成果,包括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科技支撐計劃“上海醫聯工程項目”、國家863計劃“轉錄因子結合位點及其組合模塊的挖掘”(2006AA02Z32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環境對建筑空間環境影響的數字化關鍵技術研究”(5137836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數據環境下的管理決策創新研究”(71331005)、總裝備部預研項目“軍用計算機系統可測試性設計技術”、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術綜合集成系統”等,以及多個企業間的橫向課題成果。叢書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套系統闡述大數據技術應用和反映我國大數據最新技術應用成果的系列圖書。
這些重大出版項目立足于最前沿的科技項目成果,堅持高端原創精品、突出科技創新的出版理念,獲得了較好的業界評價,為科技進步提供了寶貴的技術支持。
一個學術出版高地的建設需要以優秀的專業出版人才作為基礎,同時也要有良好的機制和平臺作為支撐。以科技創新成果為主的重大出版項目的運作,不僅帶動了產品線的建設,也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優秀的平臺,為整個團隊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以“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為例,這一項目作為“十二五”“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項目,分兩期進行出版,在行業內引起了極大反響,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同時,這套叢書自出版以來,已經多次重印,在經濟效益上獲得了超出預期的成績。以此為基礎,后續出版的“大數據工程與應用”等技術培訓教材以及《赤裸裸的人》等高級科普圖書作為補充,豐富了大數據這一產品線,形成了專業特色。
近年來,在以科技創新成果為主的重大項目運行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產品線,按重大項目設立項目負責人并組成團隊的人才培養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項目團隊內,采取合作的方式,以資深編輯帶領編輯團隊、老編輯帶教新編的方法,不僅為新編輯的學習、實踐、成長提供了機會,同時也為骨干編輯積累重大項目策劃、運作經驗提供了平臺。
多年來,由于市場發行量小、編審校要求高等特點,學術專著出版一直處在尷尬的境地,給學術專著編輯的績效考核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為此,以科技創新成果為主要依托的高端學術著作尤其是重大出版項目,不僅獲得了較多的基金支持,也收獲了不少的圖書獎項。由此給編輯和團隊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良性發展。
前沿高科技創新成果的產生離不開國家從全局、戰略高度對科技創新進行的系統謀劃和長遠投入,包括設立的各類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和重大專項。例如,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是來源于《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了實現國家目標,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在一定時限內完成的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工程,每個投資數百億元,已經確定的有16個。而每一個專項又包含眾多的課題,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立項和結項課題。例如,截至2017年8月底核電重大專項科技部公布已立項課題179項,完成驗收課題54個。而對于一個重大出版項目而言,不僅要有內容上的創新含量,更要有能夠反映該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最新應用技術的框架體系。由于重大項目的子課題眾多,各個子課題立項和結項時間不一,如果依托重大項目,取其成果,形成學術上能反映前沿,內容上具備一定理論性、系統性和邏輯性的專著,必須依據出版項目系統考慮、提前謀劃。在策劃實施具體出版項目時,我們通常將出版項目和重大科技項目進行雙向聯系。在前期策劃階段,圍繞出版項目的主旨,綜合調研重大項目,據此搭建好出版項目的框架和體系。再根據出版項目的框架體系,選擇與出版項目中的學術專著“匹配”較好的課題項目,即確定好這一專著的主要內容來源。這樣,既能保證專著的內容,也能較快找到潛在作者。
隨著專業學科劃分越來越精細,各種跨學科研究不斷產生,專家學者更多趨向于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里“精耕細作”。而重大科研項目的各個子課題的立項,主要基于課題在領域的某一或某些方面能夠取得突破性創新。在這些突破性科技創新成果中,絕大部分屬于點上的突破,使得單獨以某些突破性創新成果為主要內容難以達到傳統學術著作在理論性、系統性、嚴謹性方面的要求。高質量的學術著作要求作者對某些學科方面進行系統闡述,這就要求作者具備一定的學術沉淀。有些學術“大家”終其一生才撰寫出一本代表其學術成果的著作。雖然創新技術成果推出速度日益加快,但專家普遍忙于科研項目,無暇總結寫作,而且專家短時間內在某一領域內取得的突破性創新成果尚不足以支撐一本能夠反映某一學科領域的系統的學術著作,經常是某些選題立項以后拖了很長時間難以交稿,造成選題“流產”。對此,我們認為立足于最新科技成果的學術專著,應區別對待,探索嘗試不同的編寫方法,以提高內容質量,促進著作的出版。在學習參考了國外一些高水平學術專著的編撰方式后,我們認為可以采用多人合作,圍繞專著主題,各自就自己的領域撰寫具有一定系統性的專題論文,從各個側面反映某些學科領域最前沿的技術成果,從而形成一本能系統反映科技最新最前沿技術內容和水平的學術專著。當然,這就要求在選題策劃時要深入理解圖書主題、全面了解技術動態,也對學術專著的主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方法不僅降低了對寫作者的時間要求,提高了專家寫作的積極性,而且由于寫作者均是技術和寫作能力較強的專家,使得學術專著的整體內容質量得到了提高和保障。這種形式的學術專著在各塊內容既可分開閱讀,也可作為整體參考,具有良好的閱讀參考體驗和較高的價值,不失為一種靈活有效的編撰方式。
科技類學術著作是對科研成果的總結,代表著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承擔著科研成果固化、學術交流、科技知識傳播等重任。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需要我們轉變思路,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布局,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出版支持,促進科學成果的積累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