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王麗霞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自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以獨特的拍攝對象常青不老,不斷發展。少數民族電影的出現不僅豐富了影片類型,同時也展現了我國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再現及重塑了人們對少數民族的想象,對于實現少數民族身份認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從20世紀到現在,國內涌現出一批批優秀的少數民族電影或紀錄片,部分少數民族電影還在國際上獲得大獎,如由云南良黎影視文化傳播公司和北京青年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婼瑪的十七歲》,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完成的《大東巴的女兒》等。本文主要以《云上太陽》這部以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為例,就如何通過少數民族電影表達少數民族文化、實現民族身份認同展開來分析少數民族電影中的民族電影與民族文化傳遞及身份認同之間的聯系。
按照斯大林的定義,“民族”是指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人們共同體。而“少數民族”的定義也隨著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根據不同國家的特殊國情和語境產生了不同的內涵,但通常意義上來說少數民族主要是指在多民族國家中占主體地位民族之外的其余民族,在中國少數民族一般是指除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20世紀80年代,由費孝通所提出來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整體的觀點成了今天研究少數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理論基礎。今天的中國在同一的中華民族之下,存在不同層面的、多民族身份的認同,這就是“多元一體格局”的核心意涵,由此而言少數民族身份認同指的就是個體或群體對族群文化的認同。改革開放以來,在不斷的沖擊與磨合中,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播及身份認同也在不斷發生轉變。變遷過程中,大眾媒介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眾媒介之中基于試聽傳播的電影具有難以比擬的仿真性,能夠以一種真實還原的現場感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來承擔傳達想象、建構認同的重擔。在廣播、電視等多種電子媒介出現后,人們開始用影像的方式進行傳播。由于影像傳播具有易于接受、表現直觀、跨時間、跨地域等優點,并且通過影像能從視覺和聽覺兩種文本上建構少數民族文化,對民族文化符號進行凝固與重塑,因此,少數民族電影成為人們記錄民族日常生活變遷的最佳方式,也成為民族文化和意識形態輸出的最佳載體。
影片《云上太陽》主要是以貴州丹寨的苗族為描述對象,講述了法國女畫家玻琳在丹寨一群善良的苗族人民幫助下重拾生活信心的故事。它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展現了貴州丹寨清風秀水的美景、善良可愛的苗族人民以及人與人之間純真質樸的情感。苗族是現居中國人口第四位的民族,人數眾多,歷史源遠流長。在絢爛的歷史長河中,苗族人民創造了屬于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刺繡、銀飾、百褶裙等都是苗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留下來的民族瑰寶,而這些獨特的文化正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最重要的標志。作為在2011年美國塞多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觀眾最喜愛的電影”三項大獎的少數民族電影,《云上太陽》真實而又完整地展示了丹寨苗族文化,為人們了解苗族文化、尋找情感共鳴、實現身份認同提供了寶貴的影像支撐。
縱觀國內少數民族電影,很多作品都力圖表現原生態的民族風情。“原生態具有生存于民間,主體為普通民眾;主要反映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歷史、生產和生活,質樸而少加工等特點。”[1]這一方面反映出在當前人們追求回歸純天然的社會情境下,少數民族原始的民族風情和特色的確是吸引觀眾的一大法寶,它以其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音樂、習俗、儀式等為觀眾構建了一個想象中陌生而美好的異域景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急劇發展的社會浪潮下,在都市中生活繁忙的人們總是有意愿從快節奏的生活中脫離出來尋找純粹安寧的一方凈土,而《云上太陽》這一類少數民族電影中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正好符合需求。少數民族電影中對原生態場景的展現通常是對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呈現,通過在少數民族日常生活場景中加入一些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來表現這種民族的特色風情。所以我們常常可以在少數民族電影看到很多經過特殊處理和強調的少數民族文字、語言符號以及特殊的服飾、建筑、風俗等符號,這些都是用來承載少數民族文化的特殊載體。在少數民族電影中利用這些符號喚醒了少數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進而強化了民族身份認同。對于少數民族觀眾而言,他們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尋找并發現自我的歸屬,通過民族服飾、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展現來認知自我。而對于那些非少數民族的電影觀眾而言,他們也通過電影對少數民族進行想象,認識到這些和自己有所差異的他者的文化特征。
在原生態的呈現過程中,景觀成了重要的符號載體,通過自然景觀以及人文景觀的意義建構和表征,將對少數民族的生活呈現提升到文化意義的符號再現的層面上。以民族電影《云上太陽》為例,該片以貴州的丹寨作為主要拍攝基地,在高山云霧繚繞的美麗自然景觀中,身穿苗族服飾的小孩在苗族音樂的背景聲音中走在山間,從影片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濃濃的民族風情。在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地理景觀和少數民族民居、村寨都充分依托于當地特色的地理風貌為電影觀眾建構起了一個充滿濃厚民族風情的陌生的空間,讓觀眾置身其中流連忘返。除此之外,影片還對當地特有的苗族的民族特色文化景觀符號進行刻畫和描寫。利用民族服飾、民族節慶儀式等特有的文化符號來展現影片獨有的特色,影片中的苗族服飾以極具代表性的符號特色不斷出現和重復。從影片一開始出現在各種場景中的人們就身穿著苗族的民族服飾進行活動,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分支眾多的少數民族,苗族服飾種類其實非常繁多,通過服飾可以區分人群的地區、分支、年齡、社會地位等,所以苗族服飾也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在影片中,除了利用服飾來進行故事情節的展示和推進之外,頭飾也是非常重要的符號。錦雞造型的頭飾不僅反映了民族的信仰,也成為故事敘事的一個重要載體。利用這種特殊的民族服飾不僅使得演員們別具風情,還能夠有效地與其他民族文化區分開來,營造一種異域風情的他者。
在影片中民族文化還有一個重要的表現:造紙。在丹寨,造紙是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技藝。《云上太陽》將造紙這種古老的記憶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據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考證,丹寨古法造紙所采用的工具、原料和工序,與《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東漢時期的造紙術如出一轍。[2]影片中,耳環去山上采集制作紙張的原材料構皮,耳環爸爸在天然溶洞里利用造紙工具純手工制作出優質的傳統紙張等鏡頭讓觀眾看到了紙張制作的傳統步驟。在晾曬紙張的鏡頭里我們可以觀察到苗族人民不僅能制造白皮紙,同時也能生產彩色的紙,可謂豐富多彩。
集體記憶是實現身份認同的重要基礎。影片中一再出現的“鳥圖騰部落”“錦雞”的傳說就是在反復強調該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因此,在民族符號中最不容忽視的是信仰。錦雞是丹寨苗族人民的信仰,他們堅信錦雞拯救了他們這個民族,于是將錦雞視作心中的神。無論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關于錦雞的傳說,還是在獵殺錦雞時的一系列儀式都表現了苗族人民對信仰的崇敬。影片中還有很多展現民族特色的鏡頭,如法國女畫家睡的床鋪是苗族蠟染制成,蠟染也是當地苗族傳統的手工技藝之一;還有多次出現為女畫家治病的苗醫以及苗醫所使用的苗藥等。除此之外,多次圍繞水田舞蹈的苗族女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表現,影片在結局部分呈現了貴州苗族的另一大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錦雞舞,當女主角換上苗家女子美麗的民族盛裝并佩戴上銀飾融入載歌載舞的人群時,合著蘆笙曲調和優美的舞步,鏡頭將苗家人歡慶的盛典表現得淋漓盡致。[3]
民族電影一直以來都擔負著記錄和延續民族文化的使命,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及現代文明的沖擊,很多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已經慢慢被漢族同化或漸漸被年輕一代所遺忘。新一代的少數民族由于文化記憶的模糊和文化傳承的中斷,漸漸遺忘了本民族的文化記憶、民族語言、民族信仰、民族風俗,這些必然會導致年輕一代少數民族的民族身份認同的缺失。因此,通過電影的影像傳播與記錄,不僅能夠傳遞少數民族文化,還能夠使年輕一代少數民族重新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并重拾對本民族的認可和民族身份認同。《云上太陽》以精美的民族服飾、獨特的民族建筑、當地方言、隆重的儀式等為我們重現了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被逐漸剝離的傳統民族文化,喚起我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記憶。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在現代化過程中,傳統的民族文化肯定會與新的文明產生碰撞,因此在族群身份認同的“現代化”過程中,一方面,注重原有傳統文化模式的繼承;另一方面,注重原有文化符號和結構在新實踐中的重新定義。
在上文中我們簡單敘述了《云上太陽》展示出來的一些具有明顯特征的民族符號。其實在少數民族電影中,電影的拍攝者對電影內容的選擇也是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再建構,拍攝者選擇強調什么內容、放棄什么內容都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結構性的認識和再現,因為在短短的幾個小時的電影中,不可能對民族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展現,只能是在有所取舍的基礎之上的選擇性呈現,而這種取舍其實也就是電影創作者對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的核心認知的體現。影像的出現似乎使得那些能夠進入影像的東西,才能夠得以保留下來。同樣的道理,那些能夠進入影像中的記憶,似乎才成了一個民族共同的集體和社會記憶。媒介參與建構的文化認同在族群身份認同中起到關鍵作用,甚至影響少數民族身份建構與自我認同的過程。
處于不同角度和不同身份下的人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也是不同的。在一些少數民族電影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少數民族電影是由非本民族或非少數民族導演、演員完成的,我們可以將之稱為“局外人”。“局外人”指的是那些處于某一文化群體之外的人,他們與這個群體沒有從屬關系,與“局內人”通常有不同的生活體驗,只能通過外部觀察和傾聽來了解“局內人”的行為和想法。[4]在此情況之下,電影的創作者通常以一個身處外部的記錄者或者說是觀察者的視角去呈現他們自己所想象的少數民族文化,因此在表述的過程中也自然會出現一些附加上去的儀式性的形象。而那些由少數民族導演所創造的電影,則更多是從本民族的角度出發,以一種“局內人”的視角來記錄和展現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這也就顯得更為貼近和能夠打動人。電影《云上太陽》就是這樣一部由侗族導演自編自導完成的電影作品,整部電影除了一個專業演員外,其他全部是直接啟用的當地的少數民族演員或群眾,因此在影片中能夠最大限度還原這種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通過民族的文化和意象的傳遞,影片展現了古老的少數民族文化,利用特殊的民族景觀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無論是視覺上還是聽覺上,影片創作者力求還原一種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景觀,不僅吸引了非本民族的觀眾對本民族的認知和了解,同時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得那些本民族的觀眾勾連出一種共同的記憶,尋找到自身對民族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民族身份認同。
在沒有他者進行比較的時候,個體很難認知到自己的身份所屬,身份認同本質上而言就是一種非常主觀的心里反映,因此任何人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能夠認識到自我的存在的,只有在經歷了自我與他人的比較之后,人們才能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同樣,對于少數民族而言,民族身份的認知更多的也同樣是依賴于基于外部的“他人”對“自我”的認知。因此在少數民族影片中,通常會通過建構一個“他者”來突出民族身份,從而讓少數民族找到自己的記憶歸屬和情感依托,這對于少數民族的自我身份認同建構意義重大。所以說,少數民族電影不僅是記錄民族發展和文化變遷的重要工具,同時影片本身作為重要的文化產品,也是傳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建構民族身份的重要工具。在電影日趨市場化和商業化的今天,電影的主題也日益趨同,對于少數民族電影而言,除了一味地展現民族元素外,也應該拓展自己的創作空間,不僅僅停留在展現地域風情、景觀樣貌上,還要積極通過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加強人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關注,引發人們的觀影興趣。同時,還要利用少數民族電影來積極展現民族文化自信,吸引少數民族主動接觸自己的民族文化,實現對民族身份的積極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