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玫
(北部灣大學人文學院,廣西 欽州 530011)
網絡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方式,也改變了人們認識自己和實現自己的方式,人們在網絡空間中通過網際交往實現著“新的自我建構”,網絡空間是一個“正在我們面前敞開的開放的人性試驗室”。可以說,網絡對大學生素質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復雜的網絡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美育教學受到了挑戰,大學生的審美素養出現了較大波動,這對大學生的成才成長十分不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因而,在美育實踐面臨挑戰和向更寬廣范圍發展的時候,我們應高度理性地加強對網絡條件下的大學生美育研究。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時空感受,為大眾的學習、生活、工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虛擬的網絡世界充滿著參差不齊的信息,進而侵害、污染著現實社會的文化,吞噬著人類世界的精神家園。
一是豐富了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途徑。網絡的普及深深影響了高等教育,豐富了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途徑。在傳統教學環境下,提高大學生素質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校園社團活動、校外實踐活動等線下途徑,而在網絡條件下,形成了傳統途徑與新途徑相結合的格局。一方面,提高大學生素質的傳統途徑仍然在發揮作用,但它們已經與網絡緊緊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包括網站、微博、博客和其他新媒體在內的新途徑在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過程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中,高校官方微博在提高大學生素質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一方面,高校官方微博通過發布名言警句、勵志警句等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另一方面,高校官方微博通過發布服務信息,為大學生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創造了條件。
二是促進大學生素質結構的優化。大學生素質結構有著明顯的全面性和層次性,涉及政治、思想、知識、技能、身體和心理等方面,表現為綜合素質和基本素質。可以說,大學生素質是認知、情感、意志和能力的有機統一,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穩定地發揮著作用。在網絡時代,大學生素質結構逐漸得到優化。一方面,網絡的普及擴大了大學生視野,為大學生自我更新知識結構提供了強大動力;另一方面,在網絡條件下,大學生的信息敏感性增強,信息知識增加,信息能力增強,在這基礎上,大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水平也將得到提高,實現整體素質結構的優化。
一是大學生是非標準淡化。網絡在給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消極影響。雖然大學生已經成年,但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心理狀態不穩定,而又有著強烈的人際交往需要,對新鮮、刺激事物有著強烈的追求。在網絡海量信息和多元價值的影響下,他們的是非標準逐漸淡化。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大學生的語言暴力屢見不鮮,在暴力、色情、犯罪等丑惡行為面前,他們對這些行為的負面影響視而不見,采取默認、贊許乃至嘗試的態度。
二是大學生審美缺失。如今,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范圍而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占據大眾文化生活中心的是“廣告、流行歌曲、時裝、電視連續劇乃至環境設計、城市規劃、居室裝修”等“新興的泛審美/藝術現象”[1]。開放的網絡媒體使得各種“新興的泛審美/藝術現象”泛濫成災,一些追求新奇、刺激、標新立異的大學生不以美為美,對那些代表美、體現美的行為與事物視而不見,甚至還以“批判”的眼光進行批判,他們以丑為美,以那些“非主流”的行為與事物為美,甚至還進行“理論論證”,表現出明顯的審美缺失。
網絡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進而影響著大學生美學教育的實效性。在高校美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為其提供了一條走出困境、創新發展的路徑。
首先,構建校園網絡美育平臺。在網絡普遍進入高校的當下,要逐漸發揮校園網絡的作用,使之成為大學生美育的主要平臺。一方面,要完善高校主頁和院系主頁的設計,不僅要使之在外觀上具有較強的美感,還要盡可能使相關主題具有審美價值,使大學生對美的認知和體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強高校官方微博群建設,通過發布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使其成為大學生美育的重要平臺。另外,還可以通過依托學生社團建設相關的美育網站來加強大學生美育教育。
其次,構建課堂美育平臺。課堂是大學生接受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重要平臺,也是美育的重要平臺,是對校園網絡美育平臺的重要補充。一方面,要使大學教室成為美的教室,不僅要保持教室的清潔,還要使教室的整體布置呈現美感;另一方面,要使課堂成為美的課堂,不管是通識課程還是專業課程,都應不同程度地滲透美育內容,使大學生在接受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同時,得到審美教育。美育需要從由“靜態的、孤立的”對“美”的描述,回到把“美”作為一種“活動”的“審美”的理解。在藝術類院校和師范類院校,尤其要注意發揮課堂這一重要美育平臺的作用,尤其要注意把美育當作一種“活動”來開展,使學生在“活動”的互動中真正體驗到美。
最后,構建校園景觀美育平臺。校園里既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與大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尤為密切。在構建校園網絡美育平臺和課堂美育平臺的同時,還應構建校園景觀美育平臺。一方面,要合理設置校園的自然景觀,比如花草樹木的種類、布局都應與高校的生活區、教學區、休閑區相搭配,使之形成有機的整體,既使植物本身的美得到體現,又使校園的局部美和整體美得到體現。另一方面,要合理設置校園的人文景觀,使之與校園的自然景觀布局相得益彰,既體現出美感,又不失實用性,從而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多一點美、發現多一點美、體悟多一點美。
第一,營造以校園美為主題的校園網絡輿論。“網絡背景下的大學生審美教育既要實現一般意義上的審美教育目標,又要助推受教育者能在網絡環境下實現審美追求。”[2]因而,要以校園美為主題,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輿論。要注意挖掘校園的四季風景之美、建筑之美、學生之美、教學之美,校園活動之美,并使之成為校園網絡輿論的一部分,使大學生在網絡業已普及校園的今天發現更多的校園美,感知更多的校園美。
第二,營造美的校園網絡語言環境。當前高校校園網絡輿論的內容主要圍繞國際國內敏感事件、學術爭鳴、校園改革、招生就業、師德師風、學生管理等方面展開。思維活躍且具有較強理論基礎的大學生面對這些內容難免會宣泄情緒,出現語言暴力、用語不文明、用語不規范等現象。這無疑會破壞良好的校園網絡語言環境,影響大學生的美育實效。因而,在網絡條件下,要注意引導大學生規范網絡用語,理性參與校園網絡輿論,倡導文明上網。同時,還應通過技術手段,對一些不文明用語進行屏蔽,以使校園網絡語言環境得到凈化,還大家一個美的網絡語言環境。
第三,以“意見領袖”為核心,堅決反對和抵制校園網絡輿論中的丑惡現象。丑惡是美的對立面,會給大學生美育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在挖掘校園美和倡導語言美的同時,還應堅決反對和抵制校園網絡輿論中的丑惡現象,否則極易使美育出現反彈。要以校園網絡輿論“意見領袖”為核心,通過網絡設置相關批判性主題、回帖辯論等方式反對和抵制校園網絡輿論中的丑惡現象。
首先,教師要善于引導大學生理解美。在多元文化沖擊下,大學生以丑為美,美感缺失,審美弱化,“美”成了大學生的“奢侈品”。因而,相關的美育教師要善于引導大學理解美,要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和美育實踐教學讓他們理解何為美、何事為美、何物為美。同時,相關教師還要引導大學生理解何為丑、何事為丑、何物為丑。無論是課堂理論教學還是美育實踐教學,都應因材施教,都應有學生的自主體驗和民主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讓他們在自主體驗和民主對話中逐漸加深對美的理解。
其次,教師要善于引導大學生走向美。“審美過程不僅包括了業已完成的、給定的物質,而且甚至決定了它們的結構,不光影響它們的外部,而且甚至影響其內核。”[3]就具體的某物而言,大學生美育不僅要實現“淺表審美”,從某物的裝飾、包裝和外表等方面看到流于表層的美,還要實現“深層審美”,從某物內部的結構、技術、功能等方面看到藏于內核的美。這都有賴于相關教師的引導。不僅要引導大學生走向事物的“淺表”的美,還要引導他們走向事物的“內核”的美。相關教師不僅要對大學生進行理論上的引導,還要用創作美、表達美、分享美、體驗美等方式引導大學生走向美、擁抱美。
最后,教師要善于引導大學生維護美。大學生美育不僅要求對美形成認知,形成審美體驗,還需要對美有深切的感知,使美成為生命追求、生命體驗的一部分。這就要求相關教師要善于引導大學生維護美,在維護美的過程中深化對美的認知,深化對美的體驗,深化對美的追求。要通過樹立榜樣、組織社團活動、開展審美沙龍、審美演講、審美征文、藝術/文學創作等活動,提高大學生群體維護現實生活空間之美和虛擬空間之美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