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沈子怡成為了上海虹橋站開站以來的第4億名旅客。在這第4億名旅客之前,2014年3月,上海虹橋站旅客首次破億,為了這個數字,鐵路人用了整整44個月;到了2018年10月,上海虹橋站迎來了第3億名旅客;而從3億人到4億人,不過花了半年多時間。上海虹橋站旅客人數破億時間正變得越來越短,而這樣迅速的變化,不僅僅得益于上海虹橋站獨特的樞紐地位,還有長三角地區高鐵路網的發達完善。
不可否認,相比上海火車站和上海南站,上海虹橋站是交通換乘最為方便的一個站點,鐵路、航空、地鐵、公交、出租汽車、長途客運等多種交通方式都能在這里找到。乘坐鐵路列車到達上海虹橋站,步行20 m就能換乘地鐵、出租汽車,往東步行10 min就可到達上海虹橋T2航站樓,向西步行5 min則通往長途客運站。
“我每天早上從蘇州坐高鐵到虹橋站,再換乘軌道交通2號線去上班。”白領小任家住蘇州,卻在上海南京西路上班,“每天8點不到就能到虹橋站,再換地鐵去上班,路上大概一個多小時。”她把時間算得精準,雙城生活雖然聽上去很辛苦,“其實虹橋站換乘非常方便,高鐵上幾十分鐘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小任說道。高鐵的開行讓人們不必在工作機會和居住條件之間左右為難,而上海虹橋站無疑就是大家啟程夢想的連接點。
沈子怡在接受采訪時透露,自己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姑娘,嫁給了一位北京青年,于是,在孩子出生5個月后,沈子怡便帶著孩子,搭乘著高鐵,在京滬兩地往返,去見孩子的爺爺奶奶。不知不覺,雙城生活已經持續近兩年,“是高鐵替我圓了三代一起生活的夢。”沈子怡說道。
在同濟大學教授孫章看來,上海虹橋站不僅僅是一個客運中心,更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而它處于虹橋商務中心地帶的獨特位置,更成了上海對接長三角地區經濟活動的中心,“這也注定了虹橋站和其他火車站不同,它是一個功能多元化,對于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都能帶來意義的地方。”孫章表示,上海虹橋站的意義已經突破了交通功能,它結合了上海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對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更是起到了推進作用。
伴隨著26日上海虹橋站旅客人數突破4億,到了7月10日,鐵路又將實行新運行圖。“出行人數的增加跟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有著正相關的關系;新圖實行后,前來從事商貿活動、旅游、探親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列車開行的方向、發車頻率以及列車的對數也都會有新的增長。”孫章說。
現在,隨著全國“四縱四橫”高鐵網絡的建成,如今的上海虹橋站北端引接京滬高速鐵路、滬漢蓉高速鐵路,南端與滬昆高速鐵路、滬杭甬客運專線接軌,日常開行列車275.5對,日均到發旅客接近40萬人次,最高峰超過100萬人次。開行的列車不僅僅是發往長三角經濟區三省一市,更是輻射到長江經濟帶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京滬高鐵,以及沿海地區、中西部高鐵沿線城市的百余座高鐵車站,已成為全國最繁忙的火車站集群。
但是,歡欣的同時,有些問題卻也必須要面對。家住上海浦東的左小姐,曾忍不住抱怨過火車站的地理位置,“從浦東想要坐高鐵去蘇州,要穿越大半個上海。”左小姐告訴記者,她最害怕搭乘軌道交通2號線,搭乘地鐵的人常常多得讓她喘不過氣。對此,孫章分析道,2號線現在客流過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2號線貫穿了兩個飛機場、一個高鐵站還有一條南京路,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很快,上海就要有連接兩個機場的軌道交通市域線和位于浦東的上海鐵路東站,“上海就要建設新的高鐵站,市民的出行壓力也將得以減輕,未來,東西各有高鐵站,上海市內交通的壓力就會減少很多。”畢竟,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成網運營的高鐵縮短了時空距離,實現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