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發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本文之所以說視頻新聞制作,而不是電視新聞制作,這和當下電視新聞視頻的專業化正在接受行業的挑戰和洗牌有著很大的關系。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技術革新正在讓媒介生態發生空前的變化。5G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媒體的發展將帶來全面的沖擊,人才、技術、渠道、經營等各個方面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依靠智能終端的媒介將成為各類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生產中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因素。從暫時性的角度看,傳統的電視媒體在“借船出海”中尋求找到媒體融合的落腳點,傳統電視人遇到了空前的調整、轉型和融合,各方都在努力嘗試著尋求到媒體生存的空間。
在當下,5G 這個名詞的關注度涉及到各行各業,而作為站在時代前沿的媒體,首當其沖將成為5G 的受益者,同時面臨的挑戰也將是前所未有的。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臺,不能坐著等待被侵蝕,必須順應潮流,勇于面對新的傳播形態帶來的深刻變革。除了尋求自己的平臺外,必須在新聞生產中找到新的突破,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變化。電視進入以“客戶”為中心的消費時代后,客戶的心理和受眾的需求成為各電視臺關注的焦點。從受眾心理來看,打開電視就是為了尋找“好看”節目,而作為移動端的另一面,通過客戶的喜好來精準投放,這就要求電視節目不僅要有內容,而且形式也好看。某種意義上講,媒介必須想方設法通過吸引眼球的形式來抓住受眾的“胃口”。因此,有必要從“客戶”的需求的角度對電視新聞節目編輯進行重新的審視,研究新聞節目編輯創新的方式方法。本文將以電視新聞編輯為例,來探求傳統媒體適應新媒體的自我內部革新。
2019年春節期間,火遍全中國的“快閃”讓從事視頻拍攝和編輯工作的人頓時覺得又新奇又尷尬。新奇在于一首“我愛你 中國”的快閃,在不同的人群中快速的傳播,成為即叫好又叫座的“節目”。尷尬的是,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并沒有扛起“快閃”拍攝剪輯的重任,相反,面對全新的變化,傳統電視人還需要尋找新的靈感。當然,這不是說,傳統電視人做不了這個事。而是要求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全新的判斷,守舊已無法生存。傳播產品的更新,受眾的口味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像這種“快餐式”的受人喜歡的節目,必須要求視頻編輯發生“新聞思維方式的轉變”。
電視新聞時代,可視性優勢加上后期的編輯在技巧,很少有人擔心會有一天電視新聞工作者會面臨被打入“冷宮”。首先,傳統的電視新聞有著專業的隊伍,穩定的資源,即使新媒體,也很難看出有取而代之的趨勢。但不得不承認,電視新聞編輯必須在這種優越心里的趨勢下做出新的正確的判斷,這個時代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電視新聞有著自己的特色,尤其是當突發性實踐發生時,能第一時間掌握信息源,能很快精準地派出優秀記者到第一現場,進行直播連線。即使在新媒體時代,這也是任何傳播者都羨慕的一項資源。這讓電視編輯發揮其固有的本領,做好協調、連線、畫面即時剪輯、字幕技術處理有很好的先天優勢,這個優勢是電視編輯必須固守的一個本領。其次,電視新聞以其資深的實力,其互動性盡管和新媒體比起來有一定局限,但它本身具有的互動功能,通過和觀眾的單項互動,大大增強電視節目的親切感。最后,電視新聞在播出時,“議程設置”功能讓其傳播的效果更加集中。一期電視新聞節目,經過編輯合理化的編排,將更加突出其欄目定位,達到預期傳播效果,而這一點和相對散播的新媒體比起來,更加具有傳播的優勢。根據“議程”來進行有序、大信息量的直播,加上前期的宣傳,將大大加強整個直播節目的播出效果和社會的關注度。電視新聞制作的隊伍專業性、穩定性,也是很多自媒體無法企及的一個優勢。依托專業的設備、隊伍,還有長期制作電視的經驗以及對新聞解構能力,為電視新聞在媒體融合中加了不少分。但是,新媒體作為一個靠網絡、手機終端呈現的媒介,其即時性、娛樂性、精準投放的特征,讓視頻新聞“看點”“爆點”“傳播點”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傳統的電視新聞編輯要不斷學習,了解“客戶”的需求和喜好,在編排上下功夫,在技巧上下功夫,在內容點上下功夫。所以,對編輯原有的理念、做法的編排優勢,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的一塊“領地”,同時也要力求創新,適應新的發現需求。
斯蒂芬·奎恩在《融合新聞報道》指出“融合新聞編輯室的核心內容在于信息流,而對現代新聞報道的理解不該局限于傳統新聞單一媒體報道的線性處理方式”(1)。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句話給了媒體新聞從業人員現實條件下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局限于單一的新聞已經成為眼下很多媒體追求的轉型之路。和傳統新聞報道中的視頻比起來,網絡傳播特別是手機的傳播,對視頻的畫面要求多樣化需求在增加,不一定要求畫面規范,但在后期編輯時,可能會有更高的要求。短視頻的出現,讓電視新聞有了一個更好的出口。如果以往只是編輯一條新聞,那么現在編輯就可以從一條新聞中分拆出很幾條短視頻,在做編輯處理后再進行多樣化的傳播,傳統媒體自帶的流量會讓短視頻的傳播效果更佳。“短視頻”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它對視頻的來源并無挑選,不管視頻源來自哪里,只要經過精心編輯處理,都可以成為媒介傳播平臺的傳播內容。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只是在編輯和傳遞方式上存在著一些變化。智能手機的傳遞不論是面對的受眾、傳播載體都有著其特殊性,這讓編輯有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從目前看,傳統媒體都在“借船出海”,通過商業平臺的媒介,對其產品進行投放發布,完成其轉型之路的探索。在這樣的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就成了一個趨勢。
從傳統的分工上來講,記者在“摘菜、買菜”,編輯在“挑菜、炒菜”。而在媒體融合的前提下,這種分工可能需要略微的調整,不論是記者還是編輯,都需要對新聞編輯的美學需求和受眾的喜好負責。蓋伊·塔奇曼在《做新聞》有這么一段,“愛潑斯坦(1973)指出,電視臺的記者只負責拍攝新聞,他們很難監控涉及他們的編輯報道的編輯工作。通常,他們拍攝的素材會在千里之外的地方被重新剪輯、加工成一篇有文字敘述的新聞報道,他們只是按要求提供相應的畫面素材……也正因為如此,如果有誰提供的不是普通素材,而是經過特別加工的影片或錄像,那將是非常愚蠢的。編輯們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處理這樣的素材,他們不得不首先對記者的版本進行解構,然后在轉變成他們需要的敘述版本”(2)在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中,這已經是一個問題,編輯的對記者拍攝新聞的解構將對新聞的刊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進入“媒體融合”階段,這種解構的意義和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在記者在前方完成外拍攝傳輸給編輯時,編輯要準確掌握記者的意圖,負責很容易在快速的傳播中出現導向誤差。
另一方面,在記者制作完節目后,要對其進行有價值、有現場的新聞片段進行“短視頻”分解,這種分解的投放渠道就在微博、微信、客戶端,短視頻不是簡單地剪輯就可以,必須進行二次加工,這里涉及編輯的本身技巧的創新,加音樂、特效、文字等,必須是適合手機端客戶閱讀收看的方式。對傳統的電視編輯來說,這將目前面臨的一個全新的、必須適應的新挑戰。
隨著5G 時代的到來,大寬帶、低延時的特征將讓視頻傳輸速度大大加快,5G 網絡與媒體的融合,將徹底改變傳統媒體固定、有線、單一的節目播控方式,通過“內容+技術+渠道”融合發展模式,未來手持式媒體移動采集編輯制作將成為主流。所以對于傳統媒體的視頻編輯來說,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對于傳統電視人來說,新聞的制作必須要有“移動優先”的理念,發揮好傳統媒體的政策優勢、資源優勢、專業優勢、技術優勢。這些資源是很多新媒體從業人員難以企及到的。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會讓事半功倍。同時,傳統媒體也要做好編輯資源整合,做好業務學習提升,在“移動優先”的理念中守好自己“專業”,來迎接新的技術的挑戰。
注釋:
(1)[澳]斯蒂芬·奎恩.融合新聞報道[M].張龍,侯娟,曾嶸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9.
(2)[美]蓋伊·塔奇曼.做新聞[M].麻爭旗,劉笑盈,徐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