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昌買 昆明報業傳媒集團(昆明日報社)
在新媒體發展日趨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網絡技術為傳統報紙的校對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報紙校對人員的工作重心發生轉變,由原來的“成稿加工”轉變為當下的“信息分辨與完善”,對校對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形勢下,校對工作容不得半點疏忽。新媒體傳播十分迅速,如果是主流網站的新聞,一經發布便會有很多讀者閱讀轉載。因此,一旦出現任何疏忽或紕漏,往往是無法挽回的。在本文中,筆者通過收集相關材料,總結了我國目前在新聞校對中常見的錯誤,并提出了幾點解決建議,供廣大學者參考。
(一)內文一般性差錯(含圖片說明),如錯別字、少字、多字、明顯語法錯誤等。比如:“截止”“截止到”與“截至”。“截止”“截止到”是某過程停止、終止;“截至”是到某過程的某個時候。“截止今天”是錯誤的用法,正確的用法是“截至今天”或“截止到今天”。
(二)標題用詞差錯。比如,在兩會報道中,標題中經常用到“屆”。此字經常與“界”混淆。政協委員中,有“屆”的概念,如“本屆委員”“上屆委員”;又有“界”的概念,是在同一屆中不同社會職業人士的區別。學校里常有“級”與“屆”的用法,“級”按入學年份確定,“屆”則按畢業年份確定,如“七八屆”。
(三)報頭、報眉差錯。此類差錯主要是因為組版人員粗心大意、手忙腳亂而導致的,比如日期、星期、版名、版序等未改或是改錯,尤其是在跨年、跨月等節點上,此類差錯會比較容易出現。
(四)時政類差錯。比如,機構名稱、領導人名、職務、排名出錯。此類差錯主要出現在時政報道中,尤其是一些新入行的編輯易犯此類差錯,而且此類錯誤一旦發生,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也是非常嚴重的。
(一)在忠實于原稿的基礎上,校正錯字、別字、漏字、重字、空子、顛倒字、多余字等。校正領導職務、排序、人名、地名、稱謂、組織機構名稱、時間、地點、關鍵數字數據、專業術語等。
(二)在尊重作者語言習慣的基礎上,校正標點符號和語法邏輯,看表述是否前后矛盾,會不會引起歧義而造成不良影響。不得擅自加文、減文。有疑問的地方應及時與編輯溝通。
(三)校正外事活動中嘉賓的中文譯名是否前后一致、年代的使用是否規范等。校正名人語錄、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引文、著作、講話中的字詞句差錯。
(四)校正文題不符、文圖不符、圖片說明不清、圖片有瑕疵和存在的視覺垃圾。核對各版的大、小標題及欄頭、電頭、表格等。
(五)堅持“三校”,即:文字傳入照排室后打印出小樣,校對人員進行校對;組版完成后,校對人員對大樣進行校對;組版人員根據校對后的大樣進行修改后,重新發出清樣。
(六)堅持“兩檢”,即指校對人員對大樣從頭到尾通篇檢查,特別是對人名、職務、專業術語、引用語錄等認真核對,保證準確無誤;清樣后再認真核對,仔細檢查是否還有疏漏。
(七)凡遇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報道,需要對重要版面和文章反復核查,確保無任何政治差錯以及一般差錯及技術差錯。如段落重復、轉版錯誤、掉行重行、文章未排完等。
(八)校對的重中之重是校正稿件中的提法、說法、觀點、表述、用語、數字背后可能存在的隱性錯誤,以及是否涉及暴力、色情、迷信、偽科學、泄露國家機密、違反民族宗教政策、傳播謠言、編造假新聞等。
筆者所在的昆明日報經濟新聞中心,于2017年制定實施采編審校分級糾錯機制,經過近兩年的運行,版面錯差大幅度降低,效果較好。
分級糾錯機制的核心原則,一是編輯對記者糾錯。責任編輯在稿件編輯處理過程中發現的差錯,由編輯對記者進行糾錯處罰。二是版面一審對編輯糾錯。一審在版面審核過程中發現的差錯,由一審對編輯進行糾錯處罰,記者承擔同等責任(如差錯是編輯修改過程中出現的,則記者不承擔責任)。三是二審對一審糾錯。二審在版面審核過程中發現的差錯,由二審對一審進行糾錯處罰,編輯、記者承擔同等責任(如差錯是一審在修改過程中出現的,則編輯、記者不承擔責任)。所罰款項統一保管,并作為業務獎勵基金,以月為單位,獎勵給業務表現好、差錯少的采編人員。
綜上所述,新聞校對工作在我國報刊發展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響著報刊的質量,以及讀者的閱讀體驗甚至媒體的安全。導致新聞校對存在紕漏的原因有很多,錯誤形式也五花八門。因此,只有把握好校對工作的要點,并制定切實有用的措施,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校對錯誤問題,確保新聞報道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