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莉
(常州工學院師范學院,江蘇常州213022)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很多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逐漸消失的境況。近年來,為搶救和保護我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辦公廳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旨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優化存續環境和傳承鏈條。
2005年3月,國家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一文中提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盒數據庫”,“要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2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該規劃鼓勵采用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支持發展數字多媒體化產品,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加強數字技術、數字內容、網絡技術等核心技術的研發。
2017年6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大運河的保護工作,提出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批示。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宏偉構想和規劃,已成為繼大運河成功申遺后的又一件大事。京杭大運河作為連接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不僅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和貢獻,對運河沿岸地區音樂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我國很多地區的民間音樂文化資源都已開啟了新媒體數字化技術時代,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口傳文化的保護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楊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中提到:“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就是利用數字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核心與代表性內容進行文字、照片、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類載體的記錄,并將數據資源進行標準化輸入和轉化,實現系統化整合、專業化分類和信息化儲存,最終通過數據庫等形式,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存、管理、交換和利用的目的。”
現代社會,各類數字平臺App內容和功能日趨豐富,智能手機的普及也為App平臺的推廣奠定了基礎。而對于年輕群體來說,App平臺已成為他們生活中接觸各類資訊的重要媒介。因此,通過數字平臺技術,利用智能手機App傳承與傳播常州地區民間音樂資源,將更加有效。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本文從數字媒介技術入手,利用數字化技術,針對傳承和發展常州地區民間音樂資源的有效方式進行探索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多次進行實地采風和調研,走訪了常州地區音樂類非遺傳人,并對采風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研究、歸納和總結。同時,依托常州工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帶動在校大學生參與到對運河常州段民間音樂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傳承與保護的研究中,使更多的學生深入了解常州地區的民間音樂文化。
京杭大運河從北至南流經北京、天津兩市和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公元7世紀初,隋煬帝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的“永濟渠”和從洛陽到江蘇清江(今淮安市)的“通濟渠”,后又進行多次改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至今,京杭大運河已有1 400多年的歷史,全長約1 780公里。在運河沿線,產生了許多與生產、生活、勞動及民風民俗相關的藝術形式,也分布著種類紛繁的民間音樂,例如運河號子、拉纖號子、推船號子等,它們在運河文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大運河常州段地處江南運河區,經濟發達,人民安居樂業,民間音樂資源豐富。運河常州段的民間音樂,有些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場景、民風民俗等,有些則是運河航運中伴隨著勞動而產生的,這類民間音樂主要表現為各種船工號子,如拉纖號子、撐船號子等,它們是船工在勞動過程中為統一步伐、協調節奏而產生的,在運河航運的興盛和發展中得到了傳承,它們是運河文化中反映勞動人民生產場景的重要文獻依據。如拉纖號子,在運河流經的常州段各轄區都有風格各異的號子流傳,隨著運河文化的發展,也曾達到一定的鼎盛階段,在常州地區民間音樂資源中頗具代表意義。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運河航運也逐漸衰落,伴隨著航運文化發展的各種船工號子也由于傳唱范圍的縮小而漸漸消失。改革開放以來,音樂文化的形式越來越多元化,流行音樂的發展以及演唱船工號子藝人的老齡化,也使船工號子這一民間音樂類型逐漸陷入瀕危境地。
除勞動號子外,還有一些與運河文化相關的民間音樂類型,如流傳在運河沿線各地的民歌小調、說唱音樂、戲曲歌舞等,它們在產生、發展與傳承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運河文化的影響。在運河南北航運的過程中,從外地傳入的音樂類型和資源對當地的民間音樂文化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滲透,所以,運河常州段的民間音樂資源是伴隨著運河航運各地民間音樂交流、融合的產物。
但是,在社會高速發展和文化形式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常州地區的許多民間音樂類型都處于瀕危狀態,除了后繼無人外,沒有有效保存這些民間音樂資源的技術和手段,也成為制約常州民間音樂傳承與發展的障礙。因此,對大運河常州段民間音樂資源進行數字化保護迫在眉睫。
目前,常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常州吟誦、天寧寺梵唄唱誦、乾元觀道教音樂、祠山祭鼓、東浦絲弦鑼鼓、白龍觀道教音樂、太平鑼鼓,共計7項。這些民間音樂類型均具有明顯的區域文化特色和豐富的音樂文化內涵,是運河常州段文化中的重要形態。對這些音樂資源進行數字化保護,主要是通過信息手段和數字媒體技術,以影音和圖像的形式,對民間音樂資源進行記錄,使音樂數據得到系統化的分類,實現信息化儲存、保護、利用和管理,使音樂資源能得到長期有效保存和隨時共享。
在采集記錄中,可將拍照、筆錄等獲取的第一手資料轉化成數字化的格式,利用網絡,將轉成數字化格式的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保存到數據庫中,使這些數字化檔案資料有序排列,以便于檢索。
傳統的資料儲存方式如紙質文稿、照片等,很容易破損和遺失,不利于長久保存。如紙質文本會腐蝕與老化,光盤存儲載體會破壞與失真等,而數字化的存儲形式能夠極大地彌補傳統儲存方式的缺陷,為我們保護音樂資源提供更好的條件。
在信息技術手段支持下,一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以視頻及音頻相結合的方式,對常州民間音樂資源進行最大程度的保存,保證音樂作品資料的真實性和可恢復性;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對不同環境、不同時間段采集到的民間音樂進行加工與整理,再以圖片、錄音以及視頻等形式上傳至網絡數據庫中,實現永久性數字存儲。
此外,數字化的音樂資源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共享時更方便快捷,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查找和搜索所需資源,能更有效地促進音樂資源的流通和傳播。
建設民間音樂資源數據庫首先要做的是對常州地區民間音樂資源進行整理分類。常見的分類有如下幾種:
1.民間音樂類別
可將常州地區民間音樂資源分為民歌、吟誦、宗教音樂、器樂、說唱音樂等類別。每一種類別下又可建成小的分支,如民歌類,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3種體裁。然后根據不同的體裁,收集整理數字化資源。器樂類,可分為祠山祭鼓、東浦絲弦鑼鼓、太平鑼鼓、江南吹打和泓口絲弦等種類。說唱音樂可分為小熱昏、常州道情、唱春等。按照民間音樂類別建立的數據庫,能更方便資料搜索與查找。
2.地理分布類別
民間音樂資源的地理分布與當地的文化交流融合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直接反映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及風土人情。按照地理位置分類建設常州地區的民間音樂數據庫,便于查詢和管理。根據地理位置,數據庫可分為常州、金壇、溧陽三個區域,并建立相應的子數據庫,便于分區搜索。
3.項目級別
常州地區的民間音樂資源有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程度不同,因此,在建設數據庫時,依據等級分類,更有利于保護的合理化和科學性。
常州現有的非遺保護的網站和平臺有: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changzhou.gov.cn/ns_class/2012zt_03)、常州大學的“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其中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主要對常州所有的非遺項目進行展示,其成果多以文字形式呈現;而“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則以博物館的形式展示常州地區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民間音樂的類型涉及較少,同時也很難從數字化方面展示。因此,建設App平臺實現常州民間音樂資源的共享就顯得更為迫切。
現如今,普遍被大眾所接受的App音樂平臺有網易云音樂、騰訊音樂、音樂圈以及微信小程序等,這種網絡傳播模式發展得越來越快,它不僅突破了傳統音樂傳播模式的局限,而且很大程度上還影響著受眾的感官和審美。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壯大,讓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得以實現。利用App音樂平臺等,通過數據庫等形式,推廣和傳播常州地區民間音樂資源,能達到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保存、管理、共享的目的,是對常州地區民間音樂資源最大化的保護和發展。
運河沿線的常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民間音樂文化資源。這些音樂資源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過程中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常州人民的民風民俗、生活習慣及審美意趣等。然而在時代的發展中,由于缺乏較為有效的保護措施,常州地區很多民間音樂資源已遺失殆盡。這對研究當地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民間音樂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大數據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能運用信息化平臺,以科技手段為依托,整理、歸納和保護這些瀕危的民間音樂種類,則既保存了地域性民間音樂資源,又提高了非遺音樂文化遺產保護的效率,真正做到了保護與共享并進。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分類、整理和管理,建立系統的數據庫,讓小眾化的民間音樂成為共享的音樂資源,這是對常州地區民間音樂資源最大化的保護和發展。
中國的傳統民間音樂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寶貴財富。然而在改革開放后,文化產業高速發展,流行音樂對傳統音樂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那些曾伴隨著常州地區歷史文化發展的號子、小調以及說唱音樂等都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因此,有效地保存這些寶貴的民間音樂資源,傳承和發展常州傳統音樂文化,是每一位音樂工作者都應承擔的責任,也需要更多的音樂學習者和音樂教育者去研究、挖掘、傳承和發揚。為此,我們帶領了4屆學生,從不同的民間音樂類型入手,收集和整理常州地區民間音樂資源,讓學生在梳理的過程中,接觸、接受甚至喜愛上常州地區的民間音樂文化,這也是傳承和發展常州民間音樂較為有效的一種方式。
國家教育部于2004年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明確指出高校藝術教育專業應根據區域性、民族性音樂教育的要求和學校特色開設課程。這些課程主要涉及民族音樂歷史與文化、區域音樂歷史與文化、民族音樂教學研究、民族語言的音樂教育實踐等。
常州工學院音樂學與學前教育藝術方向的學生有部分來自常州、蘇州、無錫等地,常州地區是他們生活或熟悉的地區,常州民間音樂也是他們較為熟悉的傳統音樂種類,因此,讓學生搜集、整理常州民間音樂資源,并實現數字化保護,完全符合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的宗旨,這不僅可以更好地完善我校音樂學專業的課程建設,還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的積極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形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大運河曾經連接南北的航運功能也漸漸退化。然而,運河沿岸各地區的民間音樂經過交流與融合,已經深深融入了各地的民間音樂文化中,它們記載了隨著運河文化產生和發展的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勞動、生活以及民俗文化等。在當今國家大力倡導建設運河文化帶的時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更多研究者將目光聚集于運河沿岸的民間音樂文化,從多元化角度整理、挖掘以及探索運河沿線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藝術價值,從溝通與交流的角度,為運河文化帶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創意和建議。
在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媒介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通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對民間音樂資源進行數字化保存和網絡化發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從利用數字化技術整理和挖掘民間音樂的圖片、聲音及圖像等,形成計算機數據,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儲存、展示和傳播,對實現常州地區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和意義。
這些數字化資源為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提供了具有潛在價值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和數字媒體信息,同時也為以常州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創作及相關學術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