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 藝
(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 福州 350001)
主題出版是圍繞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大局,就黨和國家發生的一些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題材、重大理論問題等主題而進行的選題策劃和出版活動。目的在于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鞏固和壯大社會主要輿論思想,動員全社會團結一心,戮力前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主題出版往往是服務于某一特定時點的選題,如建黨95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金磚國家峰會等,該類圖書的出版時間必須早于一定的時點,若出版時間超過該時點,出版的價值將會被大打折扣。另外,在某些主題活動的高峰期,會有一段時期的密集新聞報道和宣傳活動,這些會引導市場的需求,激發購買行為,相關圖書的適時推出便極易被市場所消化,而過了這段時期,消費的欲望則會降低,市場需求也隨之降低。
2003年起,我國開始實施主題出版工程,從國家層面確立了主題出版工作的常態化、正規化、系統化,主題出版工作成了我國出版工作的新常態,這就決定了主題出版的政治性特點。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主題出版的界定可以看出,主題出版服務黨和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重大理論宣傳的需要,服務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工作大局的需要,具有引領主流價值觀和輿論導向的作用,其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
與一般圖書出版相比,主題出版是圍繞黨和國家政策而展開的,內容的導向性強、影響力大,體現了出版企業的政治責任和政治擔當,圖書的專業性、學術性、權威性要求更為嚴格。對于涉及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等的眾多主題出版物,國家也規定了嚴格的重大選題備案制度等,這些都對主題出版圖書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主題出版是一場規模宏大、系統深刻的國民教育課,它以各種主題、各種形式展現出來,倡導中華兒女堅定理想信念,繼承中華優秀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牢記黨史、國史、軍史,凝聚共同理想、塑造共同價值觀。
在每年主題出版主題既定的情況下,如2018年初中宣部辦公廳和總局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2018年主題出版工作的通知》,將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宣傳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等作為當年的重點選題。也就是說,主題出版的主題已定,這就要求在主題出版工作中加強創新,以新穎的角度、獨特的形式宣揚核心理論,做好宣傳工作,而不能千篇一律,造成同主題相似圖書堆砌、繁冗的局面。
主題出版圖書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風采,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其有利于傳播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在國際上也有較強的吸引力,其“走出去”也往往能夠獲得各項資助和鼓勵政策。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種,全球發行量超過600萬冊,有著廣泛的全球市場需求。再如“絲路書香出版工程”,重點資助翻譯體現國家意志、代表國家水準、傳承中華文明、適于國際傳播的出版物,體現了國家對主題出版“走出去”的強大支撐。
主題出版圖書中,特別是重要事件節點的選題,如改革開放40年、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等,是較為宏大的選題,涉及面廣,涉及領域多,往往需要多方合作完成,如《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由各省(區、市)聯合統一制作完成。這樣的選題,從策劃、運作到落實都需要較長的時間、較多的人力,協調、統籌等難度較大。
主題出版類的選題往往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主題上,而沒有充分發揮策劃的作用,從而缺少思考、創新、創意,這樣的作品往往敘述流程化、資料化,未能凝聚起重大主題的精華,達不到宣傳、教育、引領的效果,圖書的價值被大大降低。
更嚴重的是一些出版企業主題出版完全依賴于政策補貼,主題出版圖書有經費就做,完全不從市場角度去考慮圖書需求,稿件均為拿來主義,沒有積極地參與圖書的創作,忽視圖書編輯的創新、策劃功能,往往倉促出版一批市場辨識度低、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圖書產品。
第一,主題類圖書的出版往往有其特定的領域和體裁,要求圖書的作者既具有理論性、學術性,又要具有政治性思維,并善于運用語言。該類圖書若不能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予以表達,較易給人呆板、說教的形象。可以說,該類圖書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圖書的質量,也決定了圖書的成敗。所以,主題出版對作者的要求極高。
第二,一些主題類圖書常以系列書、涉及多領域的形式出現,則不能靠作者的“單打獨斗”,而需要組建創作團隊,需要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甄別、挑選并加強溝通,其難度較大。
主題出版都是圍繞主題而進行的,相當于是一個半命題作文,這容易導致為作文而作文的現象,圖書編輯易忽視對圖書及圖書市場需求的思考,圖書缺乏可讀性。在一定時期,同一相似主題的圖書大量充斥著市場,也給讀者帶來疲憊的心理。如何讓主題出版更貼合市場需求,讓主題深入人心,就需要圖書編輯從讀者的角度更多地考慮圖書的可讀性。一些成功的主題出版圖書以說故事的形式增強可讀性,將觀念與感情融入故事,達到思想性、藝術性、學術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統一。
由于主題出版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而圖書的生產又需要一定的周期,故需要出版企業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短、中、長期的主題出版規劃,并根據規劃做好選題和作者的儲備工作。要預留好選題立項、重大選題備案、書號實名申領等流程所需要的時間,抓住重要時間節點,盡早布局,搶機遇、抓時效、強運作。
主題出版體現國家意志、國家利益,因此要關注國家政策,吃透國家政策,從政治意識的角度,觀察社會、經濟生活,提煉主題。同時,特別是地方出版企業,還要處理好國家與地方的關系,做到全國視野和地方視域的統一、立足地方實際和站在國家高度的統一。在“謀全局”的同時,抓住地方特色資源和優勢,發揮差別優勢,彰顯特色。
主題出版的主題是有限的,但是切入點和選題創意是無限的,應多視角切入主題,發散思維,不斷研發出新穎、獨特、可操作性強的選題。
宏大的敘事性主題往往投入大且需要該領域頂尖的作者撰寫,才能有公信力和影響力,而這樣的作者資源是極為有限的,這也要求主題出版圖書增強“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創新意識,用“小制作”換取大效益。沒有創新,主題出版圖書就無法與時俱進,無法體現主題的時代特色和價值。例如,如果沒有創新,僅堆砌史料,那么紀念改革開放30年和紀念改革開放40年的區別就僅在于多了10年的史料,卻存在著30年史料的重復堆砌。
主題類圖書往往給讀者高處不勝寒之感,而一部作品無論其理論價值有多高、質量有多好,最終都要經過讀者的檢驗,通過被讀者閱讀和接受來實現其價值,達到兩個效益的統一。因此,主題出版應著力于將大道理碎片化、生活化、通俗化,從而推進文化大眾化、理論大眾化、精神大眾化、讀者大眾化。要“接地氣”,從受眾關心的話題入手,從小選題做起,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讀者,尋找主題與大眾閱讀需求之間的共振共鳴空間,將黨和國家政策、重大主題學術成果、理論轉化為大眾閱讀需求,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在潤物細無聲中傳達主流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主題出版往往代表國家形象,稿件的內容大多數涉及重要歷史人物、事件,有的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較大的影響力,要做好專家審讀工作,寧可少做、做好,不可求規模、求速成。主題出版從選題策劃到書稿編寫、審讀、編輯加工、校對、排版、裝幀、印制等生產環節,都要嚴格把關,發揚工匠精神,要以“零差錯”要求自己。要認真打磨內容、錘字煉句,提高主題出版物的文化品位和質量。出版企業要通過整合資源、加強合作的形式,利用外界、業界優勢,借各方之力,共同打造精品力作。
主題出版應加強形式創新,利用多種媒介、平臺、渠道和手段,對選題進行立體化開發,適應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如《圖解政府工作報告2016(視頻圖文版)》、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數據庫、黨員小書包以及將圖書改編為影視作品等。
由于主題出版的體裁有著廣大的讀者受眾,從兒童到老年,以至各行各業對主題出版圖書的需求都是一致的,因此,主題出版應根據不同讀者的閱讀特點,融合多媒體,實現主題出版體裁多樣化、讀者分眾化和互動社群化。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形象的提升,越來越多國家的讀者迫切想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歷史、讀懂中國、了解中國共產黨,想知道中國為什么能快速崛起,了解中國的政治、政策,了解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等,這些也恰恰正是我們應該優先“走出去”的內容,而它們大多數是主題出版的任務。
主題出版“走出去”有利于提高中華文化的“軟實力”,有利于宣揚中國文化,彰顯中國國力和影響力,展現大國風范,塑造大國形象,增進認同感,消除隔閡,讓世界觸摸到中國脈搏。
中國的崛起和國民素質的提升對主題出版的需求不斷提高,主題出版也有了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國家的重點支持,這些都使得主題出版圖書具備了暢銷書、長銷書的潛質。對于出版企業而言,主題出版不但能發揮其所應有的宣傳功能,完成社會責任,也是其重要的利潤增長點。當然,主題出版也具有自身的特點,其策劃、開發、運作過程中會遇到與一般圖書所不同的困難,出版企業則更應當迎難而上,努力開發主題出版。只要抓住主題出版的特點,善于探索,不斷創新,出版企業便能打開市場,創造出更多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