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環
(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亞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提出的,是指相對于社會主導文化而言的非主流的、次文化現象。這里的主導文化,指的是在一定族群中占主要地位的文化,它被群體中絕大多數人認同與共享。亞文化則是相對于主導文化而言的居于次要地位的文化。近幾年,網絡亞文化大量涌現,成為網絡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文化景觀,如我們所熟知的“喪文化”“污文化”“屌絲文化”等。“云吸貓”文化屬于網絡亞文化的一種,一些青年在網絡上通過觀看貓咪的圖片、視頻等來滿足自己現實的吸貓欲望,在社交媒體的傳播下,“云吸貓”這一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上了“云吸貓”的道路。
在新浪微博中,分別以“貓”和“狗”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截至2019年3月6日,貓的超級話題閱讀量為12.9億,帖子4.6萬,粉絲5.3萬人;狗的超級話題閱讀量為1.7億,帖子3345,粉絲僅有9431人。可以看到,貓已經超越了其他動物,成了當代青年的網絡新寵,“云吸貓”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亞文化,既反映了著當代年輕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也代表著網絡亞文化發展的新趨勢。
本文以量化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方法,結合吸貓文化的相關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SPSS 數據分析法等來研究“云吸貓”這一現象。前期設計的問卷中共包含14題,其中5題為人口統計變量,5題為云吸貓的情況調查,11和12兩個量表題分別考察云吸貓沉迷程度和現實中對貓的態度,最后兩題考察用戶通過云吸貓獲得了什么樣的滿足。之后通過問卷星在微信、QQ、微博等各大社交媒體,針對云吸貓群體發放,共收到有效問卷204份。
1. 青年女性是“云吸貓”文化傳播的主力軍。與其他青年亞文化的傳播群體一樣,“云吸貓”文化群體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特點。本次調查的參與者中,女性的比例遠高于男性,達到了77.5%。
調查的對象大多數是18到25歲之間的年輕群體,占所有參與調查對象的90.7%%,其中,18到21歲這一群體更為凸顯,占總人數的55.9%。將調查者的年齡取平均數后,得到的平均年齡是21.21歲。由此可見,年輕群體是云吸貓文化的主要傳播群體。生活中年輕人接觸網絡的時間更多,更偏向圖片、視頻這種傳播方式,表達方式也更加感性,因此網絡上貓咪的萌照、視頻等更容易戳中他們的內心。
2. 學生是“云吸貓”文化的主要群體。在對“云吸貓”群體的學歷和職業進行統計之后,我們發現這一群體的學歷集中在大學本科,有65.2%的人為在讀學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報告,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在職業結構中,以學生群體居多,達到了24.8%。這一部分青年接觸網絡的時間相較于其他群體更多,學生群體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更高。此外,學生群體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在生活中無法獨立養貓,這也會促使他們開始探尋其他渠道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在對開始吸貓的原因進行分析后,我們發現除了58.3%的人是自己發現后開始云吸貓外,排在第二的是受到網上吸貓人的影響,從而開始云吸貓,達到了28.4%。因此,媒體的傳播對云吸貓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就亞文化而言,它離不開媒介這個傳播載體,愛貓人士在網絡上通過組建群聊、創建超級話題等形式不斷群體化,他們借助社交媒體這一傳播影響力強、表達形式生動的媒介,讓貓咪吸引著每一個愛貓人士亦或是生活中不愛貓的人。
當前“云吸貓”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微博,在所有網絡媒體中占33%,第二是抖音、快手等視頻網站和APP,使用人數占23.5%。這些網絡媒體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傳播形式以圖片視頻為主,對于貓咪的表現能力強,對用戶的吸引力也比較強;第二是具有較強的社交性,用戶在這些媒體上可以參與評論、轉發等與他人形成互動。當前在社交媒體上,貓顯然已經超脫了動物這一實體,具有了社交的功能,成為用戶發展人際關系關系的新“工具”
在“云吸貓”現象的背后有著較大的主體差異,為了進一步探究影響“云吸貓”行為的個體因素,我們對個體因素和云吸貓程度進行了分析。最終發現,性別、學歷以及職業等因素對“云吸貓”的程度沒有影響,而現實中的寵物偏好對“云吸貓”的程度的影響較大。
在對現實中的寵物偏好和云吸貓頻率進行統計分析后,我們發現參與問卷調查的群體,大多數都是在現實中就喜愛寵物,并且正在或曾經養過寵物的人。在對兩個數據進行卡方檢驗時,發現sig(雙側)=0.025<0.05,說明現實中的寵物偏好是影響“云吸貓”的原因之一。現實中對寵物的喜愛會導致“云吸貓”的頻率更高,對于現實中不喜愛寵物的人,“云吸貓”的頻率則會比較低。

表1 卡方檢驗
在問卷中,通過設計4個關于現實中對貓咪態度的題目,形成現實行動指標;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雙側顯著性約為0,可以得到現實行動指標與云吸貓的沉迷程度顯著相關,現實得分越高的人云吸貓的沉迷程度就越深。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對貓咪越喜愛、越關注貓咪的人,在網絡上的吸貓沉迷程度就越高。
當代青年在網絡上的行為不是獨立的,而是受到他們現實生活的影響。他們會將生活中喜愛的事物帶到網絡上,并愿意將其分享、傳播,同時對生活中無法得到的事物,也會通過網絡來獲得心理的滿足。

表2 相關性
為了進一步探究當代年輕人進行“云吸貓”的深層次原因,我們對“云吸貓”實現的情感滿足和現實滿足也進行了調查。我們發現無論是何種背景的人,通過云吸貓都獲得了一定的滿足,但是性別、寵物偏好等影響著他們的滿足內容。
1. 個人因素與“云吸貓”獲得的滿足統計分析。在對性別與與滿足內容的分析中,我們發現男女在情感滿足上沒有顯著差異。而在現實滿足方面,通過云吸貓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領域,找到了歸屬感這一選項選擇的人最多,分別有56.5%的男生和63.9%的女生認為云吸貓使自己在網絡上找到了歸屬感,在塑造形象和跟風兩個方面男生和女生選擇的概率也較為相似。而在增強社交和參與熱門話題的討論上,男性和女性的選擇上則存在著較大的不同。我們對這兩個方面進行了進一步方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表3 性別和增強社交需求滿足的卡方檢驗
上述數據顯示,在性別和滿足吸貓群體增強社交的需求方面,sig(雙側)=0.028<0.05,說明性別是影響社交滿足的因素之一,男性通過云吸貓更容易得到現實社交的滿足。而在性別和滿足參與熱門話題的討論方面,sig(雙側)=0.068>0.05,說明性別和滿足參與熱門話題的討論這一需求沒有顯著關系。
2.“云吸貓”原因和獲得的滿足的統計分析。在對開始“云吸貓”的原因和所獲得的滿足進行交叉分析后,我們發現吸貓原因和所獲得的滿足之間的影響并不大,在現實滿足方面沒有太大的差異,而在心理滿足彌補了現實生活中沒有貓的遺憾這一點上則有著較大的不同。被網上其他吸貓的人吸引的人,選擇這一心理滿足的人數只占到31%,而自己發現后進行云吸貓的人,選擇了這一滿足的則達到了56.3%。

表4 卡方檢驗
進行進一步卡方檢驗,發現sig(雙側)=0.004<0.05,說明開始吸貓的原因,是影響是否實現了彌補現實中沒有貓的遺憾這一心理滿足的原因。對自己發現而進行吸貓的群體,這一方面會獲得更多的滿足。
自己發現的群體,大多數屬于現實生活中喜愛貓咪、渴望擁有貓咪的人,因此他們會試圖在網絡上尋找貓咪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并且通過云吸貓來滿足自己現實無貓的遺憾,而受他人影響而吸貓的人中,還存在一些現實中并不喜歡貓,或對貓無感的人,但在網絡傳播的影響下,受到了貓咪可愛形象的感染,從而開啟了吸貓之路,但他們中很多人并不會選擇在現實中養貓。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代“云吸貓”文化的主要群體大多數為年輕女性,平均年齡只有21歲,相較于其他亞文化群體來說,年齡更小。她們現實中大多數是愛貓青年,通過“云吸貓”來實現自己心理或是現實的滿足。而社交媒體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交媒體為貓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其次,社交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塑造、放大了貓咪的可愛形象,受眾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吸貓”對象;最后,社交媒體為“云吸貓”群體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臺,這進一步推動了“云吸貓”文化的傳播。
每一種亞文化的出現都有著特定的媒介環境因素和受眾心理因素。和眾多的青年亞文化一樣,“云吸貓”文化從表面上看是年輕人將對貓的喜愛之情搬到了互聯網上,但實質上背后卻是年輕一代的精神訴求與時代變遷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