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格君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
學習是要伴隨我們終生的非常重要的事情。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何種年紀的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從前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學習依靠的是書本,其中的一大部分來自教材書。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智能機器的出現,我們可以依托智能機器來完成學習。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的誕生讓我們可以在手機上下載學習類APP來學習。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打開APP就可以開始學習。不僅是學習的時間和地點發生了變化,學習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學習類APP改變了以往只能苦讀書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利用學習類APP不但可以快速查閱單詞,閱讀相關文章,還可以進行模擬考試,及時查漏補缺。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可以發表評論與其他人交流討論。不僅如此,學習類APP通過每日打卡還可以獲得相應獎勵,以此鼓勵用戶堅持使用學習類APP。
目前,人們使用較多的學習類APP大部分是英語學習類APP,但也有其他許多種類的學習APP出現,如作業輔導類APP——小猿搜題、作業幫;專業考試類——駕校一考通、數學考試通;生活輔助類——超級課程表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對學習類APP的用戶使用情況和使用傾向性進行了調查。
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用戶發放了關于學習類APP的使用習慣和使用傾向性的調查問卷。在綜合考慮現有的學習類APP以及關于學習類APP的使用基本情況以后,問卷提出了包含對用戶的基本信息、使用行為、使用習慣和行為傾向性的提問(問卷調查表見附錄)。本次一共發放156份問卷,收回147份有效問卷。得到問卷數據后,對問卷做了信度檢驗。結果顯示本次問卷調查中,全樣本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822,表明問卷結果比較可靠。

表1 可靠性統計
同時,對研究學習類APP的幫助和學習類APP的使用習慣這兩個變量的可信度進行了檢驗,檢驗結果顯示,Cronbach’s Alpha系數分別是0.875、0.797,量表的整體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622,這表明本次調查問卷數據可信度非常好,可以使用。
然后,運用SPSS對問卷的調查結果進行數據獨立樣本T檢驗、頻數分析、卡方檢驗和因子分析,分析用戶的使用行為、使用習慣以及使用的傾向性的影響因素,以此對學習類APP的使用情況和用戶的使用傾向性作進一步研究。
接受本次問卷調查的男女比例為36.67%和63.33%。接受問卷調查用戶的年齡段主要分布在18到25歲,而且大部分都是碩博在讀研究生,已經工作的人其次。因此,碩博在讀用戶的學習時間一般為周一到周五,而已經工作的人群學習時間一般為周末。
隨后對13、14題做了因子分析,首先驗證了這兩道題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2 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
本研究的KMO檢驗統計量為0.678,能夠較好說明各變量信息的重疊程度,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卡方值為989.845,自由度為45,顯著性概率sig為0,即P〈0.001,說明本研究的數據相關陣不是單位矩陣,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3 總方差解釋
進行因子分析時,按照常規特征值為1進行主成分抽取,得到大于特征值為1的成分為3個,其累計方差為75.665%,解釋方差總變異的75.665%,達到了比較好的水平,由此看來抽取3個是比較合適的。但是第二個及其以后的成分的特征值小于1.033,其值約等1,表示該因子的解釋力不太足。故提取主成分為2,即公共因子為2個,也就是說這兩個問卷13、14題可以分為兩種維度較為合適。
在分析該數據時,采用的是方差極大法進行正交旋轉,分別得到成分矩陣(見表4)、旋轉后的成分矩陣(見表5),因此變量與因子的關系清晰可見,只有第3個因子影響的變量最少且不連續。因此,抽取2個主成分是較為合理的。
由表5可知,督促每日完成學習幫助考試、幫助增加知識豐富閱歷、每日打卡獲得成就感、提高水平增強就業能力、與他人交流互動和認識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在第一個因子上具有較高的載荷,第一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提高學習水平、加強與他人互動。

表4 成分矩陣a

表5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a
使用時帶有明確目的性、使用習慣是因為打卡強制形成、使用后會獲得愉悅感和短期內學習目標完成會卸掉在第二個因子上具有較高的載荷,第二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帶目的性使用。
由此可見,對于使用學習類APP的用戶來說,提高學習水平、加強與他人互動對他們來說是有幫助的,帶目的性使用是他們使用學習類APP的使用行為習慣和傾向性。
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盡管用戶中的女性用戶占比較大,但在選擇學習類APP時,是否有自己喜歡的明星代言對大家選擇的影響不大。相反的是,朋友間覺得有用的推薦或者老師的建議會對用戶的選擇產生較大的影響,甚至很多用戶是在下載使用過很多同等類型的學習類APP后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款。由此可以得知,學習類APP對想要學習或者潛意識里有學習意識的人來說屬于一個剛需物品,他們要得知這款APP切實有效以后才會選擇,也就是說大家在選擇某種學習類APP時會更加理性地選擇,而不是依靠感性判斷。這其實是一個很正確的選擇。
根據問卷調查可知,使用學習類APP的用戶大多數是碩博在讀研究生或是已工作的群體,說明不僅是學生,已經工作的人同樣需要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而他們一般會選擇在工作日的晚上八點到十一點學習,可見這段時間是學習的高峰期,晚八點到十一點也是經過認證的學習效率最高的時間段。也有少數人在晚上十一點以后開始學習,這類人占比非常小。這段時間不屬于正常的學習時間,學習效率也會大打折扣且不利于身體健康,我們推測這類人的學習行為應該屬于偶然性行為。
通過調查可以分析出,使用學習類APP的用戶也不全部是單純為了學習而使用這類APP,大部分人使用學習類APP是帶有明確的目的的。許多人是為了應對期末考試,四六級考試或者是在考研期間才會下載這類軟件,想要通過突擊學習的方式加深印象,應付考試,在實現短期的考試目標以后就會把APP卸載掉。這種只顧眼前利益的學習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但抱有這種目的來學習的學生不在少數。其實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想要速成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如今凡事都講求效率,用最短的時間來學最多的知識未嘗不可。只是這樣的目的雖然確實可以讓用戶在短期內得到幫助,也的確可以讓用戶提升知識水平,但學習畢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們需要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給自己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后才能更好地面對挑戰,運用自己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還有許多人是因為APP的交互性而使用,因為他們可以通過打卡或是交流等行為來獲得成就感和一起學習的陪伴感,如朋友圈的打卡行為,一個人如果每天都發布學習打卡內容,會給其他人在心理上塑造出一種“這個人很愛學習”的印象,還可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和自己一起學習并且競爭著學習——當然,這樣的競爭是良性的。有了其他人的參與和互動,就可以大大提高用戶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這也是很多用戶選擇使用學習類APP而不是傳統的紙質圖書來學習的原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智能手機大量普及,在我們曾經認為絕不可能被機器替代的學習領域,也逐漸被智能手機所占據。雖然有人對利用智能手機學習提出質疑,但不可否認,學習類APP的確讓學習變得更加方便,現在人們也的確更傾向于使用學習類APP來學習。但學習不可求快,我們在享受學習類APP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應當沉下心來通過閱讀紙質書本來進行學習。
無論如何,學習類APP的確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和心理帶來幫助,通過研究學習類APP用戶的使用行為和使用傾向性有利于更好地改進學習類APP,也可以幫助用戶調整自己的使用行為,讓學習類APP更好地服務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