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萍麗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17)
STEM教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在原有分科教學的基礎上,以解決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為導向,通過單獨創設一門課程,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及其相關領域進行融合的教育。①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不斷擴大和豐富其內容,出現了“STEM+”“STEAM”“STREAM”等不同表述,本文統稱為STEM教育。如今,STEM教育在國外進行得如火如荼,近年來我國學者和專家也開始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關于STEM教育的論文和著述呈指數增長。2017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了《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進一步肯定了STEM教育在我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目前我國關于STEM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學階段,關于幼兒階段的STEM教育的探討卻鳳毛麟角,而在幼兒階段重視STEM教育,無疑能為中小學學生STEM教育培養良好的STEM意識。然而,STEM教育作為一個舶來品如何在我國幼兒教育中成功本土化?國外的STEM教育是否可以直接落地本土?我國幼兒教育中實現STEM教育本土化會遇到怎樣的危機?又有哪些進路?這些問題都引起了筆者的思考。因此,本文試圖探討幼兒教育中STEM教育的本土化面臨的危機和進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著力提高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堅持能力為重,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髙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②李季湄、馮曉霞認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④而STEM教育正是通過整合不同領域知識和技能,以問題為導向,自主探究和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培養幼兒的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與政策的價值取向相契合。
目前,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STEM教育面向的主要群體均為中小學生,而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幼兒教育階段,似乎被STEM教育忽略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專家學者認為STEM教育的知識是“專業”的,數學、工程、技術和科學的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而這些“專業”知識不適合在幼兒階段教授。另一方面,由于幼兒自身年齡較小,缺乏一定的計劃性、組織性、系統性、邏輯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對于STEM教育要求的設計、制作和改進活動難以落實到實處。然而,每一個幼兒都是科學家,他們天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他們像科學家一樣去提問、去探索,從而逐步豐富自身的認知。因此,在中小學中STEM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的形勢下,幼兒階段開展STEM教育可以幫助培養幼兒基本的STEM素養,啟蒙幼兒的探究精神,初步建立基本的工程設計、制作和改進活動的意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科技實力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強有力支撐,必須大力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加快把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促進幼兒教育中STEM教育本土化,構建STEM教育課程,提高幼兒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國民科學素養,努力培養廣大國民的創新、創業意識,造就一代符合未來挑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是踐行新時代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飛躍提高,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度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當今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仍與人才創新能力息息相關。幼兒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在幼兒教育中開展STEM教育,培養和提高幼兒的STEM教育素養,為我國經濟穩步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創新型人才,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筆者以“STEM教育”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中進行搜索,搜索到200篇左右相關論文,絕大多數以中小學為基本單位作為研究對象,幼兒教育中STEM教育的相關論文只有4篇,關于幼兒教育中STEM教育的著述也寥寥無幾。因此,STEM教育相關理論在學前教育中的研究尚有較大的空間,專家和學者對幼兒教育中STEM教育的論述較少,關于STEM教育在幼兒教育中本土化的可行性論證、課程開發、評價體系等理論研究缺位,反映出我國幼兒教育領域中的STEM教育道阻且長。
在實踐中,優秀的教學設計能夠幫助幼兒教師、研究者直接了解和掌握STEM教育的核心要素。我國幼兒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老師已經開始關注STEM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江蘇省、深圳市、成都市等省份和城市正大力推廣STEM教育,部分社會力量和民間組織也自發開展關于STEM教育的實踐。然而,截至目前,仍然未有關于在幼兒園實踐STEM教育的優秀教學設計的展示和匯編,這使得絕大多數的幼兒教師在實施STEM教育時缺乏直觀的案例,從而對STEM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存在較大的困難,進一步給STEM教育的本土化造成了直接阻力。
隨著我國大力發展學前教育事業,國家和社會力量對幼兒教師的培養也高度重視,逐漸培養出一批具有專業素質的幼兒教師。在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當下,幼兒教師的兒童觀不斷更新進步,幼兒教師已經開始認識到要逐步激發幼兒的探究能力,重視開發幼兒創造力和想象力,并在實踐中根據幼兒直接感知思維的特點,通過現實情境來設計課程和游戲引導幼兒能力的發展。但STEM教育對教師素質有著較為專業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科學、數學專業素養和課程開發設計能力,符合STEM教育專業素養。然而,在實現STEM教育本土化時,由于缺乏有針對性、專門的STEM教育課程的培訓,我國相關理論研究的缺位,教師對“整合”概念尚未完全掌握,未能深入了解STEM教育的核心概念,在引導幼兒的探究過程中,未能達到STEM教育的要求,在課程實施過程和課程評價方面有著較大的困難,違背了STEM教育的初衷。
目前,打著STEM教育招牌的課程遍地開花,不少幼兒園、社會力量和教育機構打著STEM教育的旗號開展課程。然而,我國幼兒教育中STEM教育的課程形態應該是怎樣的?如何認定該課程是否屬于STEM教育呢?這些問題統統沒有具體和可操作性的標準答案,這導致了幼兒教育中STEM教育實施的亂象。有些幼兒園只關注STEM教育中的數學、科學探究能力,忽視了STEM教育中的“整合”概念,把科學活動和數學活動都歸納為STEM特色課程,但實際上全都名不副實。因此,建立統一的、可測量的STEM教育課程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當前,專家、學者對STEM教育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中小學階段,幼兒教育階段的STEM教育的本土化實施方案的探究尚有較大的空間。高校的教師、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具有較強的理論陳述能力,高位嫁接高校學前教育機構,鼓勵專家學者協同本科生、研究生申報關于幼兒教育階段STEM教育本土化理論支撐的課題研究,配套相關經費,完善獎勵制度,為當前我國幼兒教育階段STEM教育本土化的理論論述創造有利條件,為STEM教育的實踐提供豐富的理論學習材料。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同時也不斷完善理論。一線的幼兒園、教育機構等組織是開展STEM教育的直接操作者。通過鼓勵一線教師自主探討、研究STEM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教學設計,反復推敲和改進,設計出具備STEM教育理念的教學設計,并將優秀教學設計加以推廣和學習,使STEM教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落到實處。一線教師通過可觀可感、可觸摸的教學設計來理解、學習和模仿STEM教育教學,更快掌握STEM教育理念和核心要素,更快將STEM教育在我國幼兒教育中落地生根。
在STEM教育活動落地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難以精確掌握STEM教育的核心概念,出現整合度弱,重視探究結果、忽視探究過程,未能充分給予幼兒“思”和動手解決問題的機會等問題。同時,教師時常認為自己的數學和科學素養薄弱,在指導幼兒開展STEM教育時會遇到較多知識的空缺,無法及時回答幼兒的疑問。因此,一方面,應加強對教師的STEM教育素養的培養,選拔一批學習能力強、善于思考、主動性強的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師進行專業化的STEM教育課程的培訓,幫助其精確掌握STEM教育的整合目的、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能夠結合真實情境,引導幼兒探究問題,鼓勵幼兒自己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路徑,嘗試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成果,提高STEM教育本土化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建立師幼學習共同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遇到很多幼兒提出的關于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如探究輪軸、轉輪等物理知識時,教師在面對幼兒的探究時,也會遇到一些回答不了的問題,教師應該自主加強科學能力、數學能力、工程和技術思維知識的培訓,提高教師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可以和幼兒成為學習共同體,和幼兒一起構建自身的科學認知,增強STEM素養。
當前,STEM教育課程亂象叢生,不少幼兒園、教育機構打著STEM教育的旗號卻做著和STEM教育無關的課程,歸根到底就是沒有建立統一的STEM教育評價體系。STEM教育評價體系應建立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下,建立以幼兒、教師和幼兒園等多主體的評價體系,立體化對課程進行評價,同時重點關注STEM教育的“整合”概念,抓住核心要素,驗收評估開展STEM教育課程的各個主體,不定時對各個主體開展巡查和“回頭看”,保證各個主體切實、有效開展STEM 教育課程。
注釋:
①趙中建.為了創新而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2-06-15(007).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6-10-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③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J].早期教育,20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