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純 漯河市廣播電視臺
在融媒體時代下,電視節目紛紛轉型,其中,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需要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雙重特點,結合“互聯網+”的趨勢,向著合理性的方向進行創新與改革。在升級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結合媒體的特點,實現兩者之間的融合,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積極改進與完善,研究出轉型與創新的新課題,促進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科學性發展。
以《中國輿論場》為案例進行分析,這是央視推出的第一個融媒體時事熱點評論節目,能夠通過電視和網絡進行傳播,受眾面向全世界,并且受眾的參與程度較高。節目每期的內容從一周內的熱點事件中進行選取,具有較強的社會認同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觀眾的興趣,調動受眾的參與積極性。在這種方式下,節目的播出效果非常好,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話題討論度居高不下,在我國融媒體時代下,實現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成功轉型。
區別于傳統的時事類新聞節目,《中國輿論場》發掘了互聯網的優勢,依托于央視平臺,使大數據庫的資源能夠得到有效整合,打通央視頻道、央視網、官方公眾號和節目組官博等平臺,加強相互之間的深度融合,發揮出各個平臺的作用。在直播的過程中,節目組創新性的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把在線收看的觀眾“邀請”到節目中來,實時互動,解答觀眾的疑問,為觀眾增添身臨其境之感。另外,節目還增加了“彈幕”功能,使觀眾能夠及時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提出自身的建議,拉近受眾與節目之間的距離。另外,在節目的選材方面,對近期的輿論熱點進行篩選,鏡頭的選取更加多樣化,場地的布置顯得開放化與多元化,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時事評論員和媒體代表,現場解讀熱點事件,引導輿論的切入點與走向。
1.連接終端,全民互動
《中國輿論場》節目中,最大的亮點是虛擬觀眾席,將網絡直播平臺融入到其中,參與的觀眾可以通過微信客戶端進行參與,實時進入到虛擬現場,能夠及時參與到觀點的討論環節中,給觀眾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同時,節目還設置了紅包分享環節,在直播的過程中,節目主持人說出搶紅包的口令,參與者可以在微信平臺進行互動,輸入相應的口令,獲得不同金額的紅包。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評論節目嚴肅呆板的形象,活躍了節目氛圍,給觀眾帶來新穎的收視體驗,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受眾,進一步激發了受眾的參與熱情,增強節目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實現輿論的有效引導,傳遞出積極的社會正能量。
2.匯集多領域嘉賓,實現多角度聚合
節目的內容和題材來源與近一周內的熱點話題,為增強評論的權威性,邀請行業專家和時事評論員,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還增加了媒體發言人。在評論的過程中,利用專業性知識,從不同角度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分析,解答觀眾的疑惑。因為節目的選材比較豐富,因此會出現一些比較尖銳的社會事件,評論人站在各自的角度進行激烈的爭論。對一些有歧義的問題,主持人會與相關領域的學者進行現場聯系,通過視頻對話或者電話采訪的方式,與嘉賓與在線觀眾進行深入討論,實現思維的碰撞與交流。
3.分工主持,有序串聯
央視的這檔節目,將現代多媒體技術恰如其分的運用,實現虛擬與現實、場內與場外的連接,將觀眾聚合移動端進行合理的設置,合理劃分直播現場,使主持人在各自區域內分工協作。一名主持人串聯虛擬觀眾席上的用戶與現場,對在線用戶進行協調與控制,實現與嘉賓的良好互動,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并進行全程控制。同時,對用戶的意見和建議等進行總結與歸納,選出代表性留言進行提問。另一主持人與場內嘉賓進行互動,控制嘉賓的發言時間,合理控制節目的進程,找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結合點,根據嘉賓的需求,隨時連線場外專家。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能夠依附于母臺,實現資源的共存與互享,可以建立專屬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號,加大線下拓展的力度,借助母臺的影響力,實現新媒體平臺的推廣,引起更多受眾的關注。同時,結合母臺的優勢,將兩者的優缺點相互彌補,打造專屬的客戶端,借助收視率高的節目進行傳播,使更多受眾注意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存在,增強其影響力,完成受眾群體的轉化,將電視觀眾牽引到互聯網平臺。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結合,重視新媒體的作用,將新媒體的優點進行開發與轉化,逐漸增加新媒體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的位置。在融媒體環境下,很多電視臺雖然開通了微信和微博賬號,但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并沒有實現理想的效果,受眾面和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電視臺應重視新媒體的應用,在思想上樹立準確的認知,落實到行動中。建設高效的電視新聞評論系統,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將新舊媒體相互融合,完善經營方式,創造新聞爆點,提高在受眾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新聞的數量大大增加,新聞事件擺脫了以往的單一色彩,在進行新聞評論的時候,需要擺脫固有思維,站在全新角度解析新聞事件,實現新聞評論的個性化與新穎化。在向外傳遞的過程中,應擴充電視新聞評析欄目的內容,受眾面不僅包括電視機前的大眾,還應重視互聯網群眾的開發,逐漸積累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人數。因此,在創作電視欄目內容的時候,需要對電視端的優點進行開發,在深入剖析的時候,增加個性評論的內容,使欄目的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善。同時,應對互聯網時代下的訊息進行整理和辨別,營造良好的信息氛圍,盡量使欄目內容獨一無二,在信息紛雜的互聯網市場下緊緊抓住受眾的眼球。另外,應挑選專業技能過關、綜合素質高的主持人和新聞評論人,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在保持自身看法的基礎上,通過個性化的展現引起受眾的興趣。將獨特性與深度性合二為一,不但要繼承傳統,還要創新求異,杜絕娛樂化、平庸化,加強深入化、開放化和多樣化。
在融媒體環境下,大數據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在新聞信息的傳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欄目創作人應重視大數據的應用,找到觀眾行為信息、檢索方式、需求愛好等之間的關系,將各項數據進行關聯、統計與整合,分析受眾的大致范圍,開發潛在受眾群體,把假定的抽象觀眾轉變成現實的存在。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將信息進行歸類,探究信息的內在價值,對信息的外延進行開發,定位目標群眾,增強精準用戶群體的準確性,提高受眾的忠誠度。在分析數據的時候,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切忌停留在表層位置,應深入開發與挖掘,找到信息與信息之間的聯系,對觀眾的愛好、實際需求、審美、行為習慣等進行詳細分析,進而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優質的服務,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另外,需要在電視欄目中,開辟和尋找出熱點新聞要素,找出與電視臺實際情況相符合的信息進行精準推送,增強新聞信息傳播的針對性。在新舊媒體相互結合的過程中,使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內涵得到強化,同時提高其觀賞性,實現多元化發展。
總而言之,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面臨著比較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出現了相應的機遇。必須適應大環境,根據電視節目的特點,綜合各種手段,在借鑒和學習的基礎上,不斷積累和創新,找到節目轉型的切入點,強化節目的個性。在發展電視新聞節目的過程中,應加強與互聯網的融合,提高受眾的參與度,促進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長遠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