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考 云南省昭通市廣播電視臺
基層廣播電視臺節目則是以方針政策、新聞事實、身邊人物故事為切入點,以新聞傳播的方式來把控社會整個輿論走向[1]。但是,目前基層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存在過多體現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政治性功能,內容缺乏創新、報道模式千篇一律等問題,對于社會大眾的吸引力較低,如此受眾越來越感覺到厭倦,不利于基層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所以,基層廣播電視臺應積極迎合社會大眾新聞需求,制作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節目,如此才能夠吸引廣大受眾的注意,打造精品節目。
在報道內容方面,基層廣播電視臺以時政類新聞為主,重點報道領導出席活動、大型會議等,占據了新聞50%以上的時間[2]。對于民生實事,貼近群眾方面的報道,因為考慮節目時長和主題性報道的需要,關注較少;再加上重復、單調的報道,廣大受眾難以持續關注廣播電視節目。
翻閱基層廣播電視臺對同一事件的新聞報道,其內容及報道方式模式化較為嚴重,大多內容比較重復,春播、夏長、秋收、冬藏這種“換湯不換藥”、“翻燒餅”的處理方法屢見不鮮。例如,某廣播電視臺連續三年關于國慶長假后第一天上班狀態的新聞報道,其報道內容、方式相同,重復點較多,缺乏新鮮感。
因大多數基層廣播電視臺資金不足,編制管理嚴格,再加上發展空間有限,所以專業人才流失嚴重,身兼數職的現象尤為普遍。例如,負責編輯的人員也擔任節目主持人,剪輯人員也負責采寫新聞,主持新聞節目的同時還要兼顧娛樂節目,使工作強度加大,工作人員疲于應付。同時,從業人員專業不對口、專業素質較低等問題并未得以有效解決,使得節目質量差強人意。另外,培訓不到位、培訓機制缺乏等,使得人才難以實現良性循環,長期如此,人才尤為稀缺。
新經濟常態下,廣播電視行業進入了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創設優質的欄目,打造地方品牌節目,強化基層廣播電視臺的市場競爭力,應始終圍繞“以地方品牌促進基層廣播電視臺的發展”這條主線,積極推進地方品牌戰略,將開設優質欄目、打造品牌節目列為重大工作,全臺所有員工認真選題、積極創作、不斷創新打造“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為理念的新聞欄目。另外,應立足于本土特色,基于實際情況進一步改革、創新,找準自身發展優勢,盡力打造深受廣大受眾喜愛的品牌節目,如此便會獲得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獲得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從而延伸自己的生存空間。
立足于基層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者的角度,所要采寫、報道的新聞事件和其工作質量息息相關,創新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內容,以此保證可以置身融媒體時代創設的最新媒體環境中,把自身解釋和重要新聞內容發布的權利承擔并發揮出來。基層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編輯在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加強溝通交流,合理謀篇,圍繞中心工作,采取柔性的闡釋方式,以貼近群眾的筆觸進行報道展示。編輯要對最新采集到的新聞素材的編輯手段進行創新,保證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媒體第一時間傳遞最新的新聞事件和新聞內容,對社會大眾的知情權予以尊重。同時,立足于廣播電視新聞編排的角度,按照融媒體時代發展的特質,使廣播電視新聞形成新的傳播價值鏈和產業鏈,把最新的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模式和播放方式找出來,有效結合新聞素材的采集編輯現場和其播出背景,確保整個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具有立體性的特征,不斷提升信息新聞的傳播范圍。如此,既可以促進廣播電視新聞整體質量的提高,把更多受眾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同時還可以引發社會輿論,利用有條不紊的采編方式,確保新聞形式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將最新的新聞視角帶給觀眾。
基層廣播電視臺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與發展,應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創新編制內與合同內的用人體制,增加資金投入,縮短兩種用人體制的待遇差距,積極引進采編攝全方位人才,關心日常生活,注重職業發展,使其安心工作。同時,積極聘請相關專家開展專業對口培訓活動,選派工作人員到其他新聞媒體單位進行學習,以此來強化其專業素養。另外,以“傳幫帶”的方式,安排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與年輕同志結成一對一交流結對,加強思想碰撞,提升業務水平。
基層廣播電視臺是最貼近基層民眾生活的媒體,其節目播出質量直接決定了社會影響力及經濟效益[3]。鑒于此,基層廣播電視臺應切實發揮自身宣傳、服務職能,貫徹執行相關規定,盡可能滿足受眾的需求,為黨政中心工作、政策宣傳、輿論引導等事務的開展發揮有效的職能,如此基層廣播電視臺才能夠可持續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