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黨周 甘南日報社
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我國已進入新媒體時代,各種傳媒形式、內容都在不知不覺中以和傳統不一樣的形態呈現在受眾面前。依托網絡技術而出現的新媒體,由于其獲取信息的方便、快捷性,已逐漸被廣大受眾接受,有調查統計發現,我國網民已多達7.1 億人,習慣于手機者在其中所占比例更是高達92.5%。但基于傳統紙媒如報紙、雜志等,本身有較為廣大的受眾群體,也具有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不可能被新媒體所完全替代。為實現傳媒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新舊媒體的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
紙媒在我國已經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年前的漢朝就出現了文書抄本形式的《邸報》,是最早的“政府公報”。到了近現代,報紙更是從原先的“小眾”擴展到“大眾”,成為普通民眾獲取信息的常用工具。相對于新媒體而言,紙媒上刊登的文章信息均經過嚴格的把關后才能被發布,在漫長的報業發展中早已形成嚴密的把關流程和規章制度,以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輿論引導力,防止虛假或有害的信息通過報紙傳播。報刊的運作更為成熟,有著較為專業的編輯、記者隊伍,在處理信息上更為得心應手。而且,報業相關人員均經過層層選拔,有較過硬的政治素質和政治敏感性,有著較明確的社會責任感,以傳播正能量引導輿論為己任,注重于調查、追蹤真實并能有利于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信息,使得傳統紙媒的公信力、影響力得到保證。但報刊由于版面的限制,所承載的信息極為有限;由于編輯、排版、審查、發刊時間的限制,人們無法獲得即時信息;受眾也多數處于被動獲取信息狀態,而無法實現和媒體之間的互動。
新媒體一般借助互聯網而存在并發展,憑借各種移動終端為受眾提供各類信息,相對于傳統紙媒來說,高效、便捷、信息量大、不受時空限制以及較強的互動性是其最明顯的優勢。新媒體可借助網絡平臺進行現場直播,只要有網絡存在,即可隨時隨地發布即時信息,而受眾也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隨時搜尋、獲取信息,有較高的時效性和便捷性;各種新媒體互相融合,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可以同時在多個渠道發布,向受眾提供海量信息,滿足受眾對事件全方位了解的需要;不少新媒體平臺都開通了留言、彈幕等,有較強的互動功能,拉近了媒體和受眾的距離,有較高的反饋效率。正因為網絡的存在,讓新媒體幾乎沒有時空限制,每個人都可以隨時掌握最新信息,并發布相關評論。但不同于傳統紙媒的嚴格審查制度,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通過新媒體發布信息,使得信息的真偽難以考證,為博取眼球,大量劣質、虛假信息充斥網絡,同時,碎片化的信息在降低了新媒體信息的權威性。
首先,報刊需提高對民生類新聞報道的質量,時刻關注政府動向,結合政府工作和民生,增加報道深度,以提高其公信力,并加強和讀者間的互動,如開設讀者專欄,選取并發表高質量的讀者留言及對某件事的評價觀點,關注讀者的反饋意見在下一期做到更好的改進等,讓讀者感到自己的需求被重視,從而提高對紙媒的忠誠度。其次,需要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業內多方合作,緊密廣告發行和經營管理間的聯系,提高運行效率及競爭力。再次,深化報業的信息化轉型,建立電子平臺方便讀者關注報業信息,融合報網促進效益最大化,并最終向全媒體邁進,實現傳統紙媒的創新發展。
報業需利用和新媒體的融合,選取一些評價度較高的新媒體進行合作,通過新媒體傳播本刊物的新資訊,并彌補如時效性低、信息量受限、缺乏互動性等不足,讓新媒體成為紙媒的延伸。通過兩者的融合,紙媒有更加豐富的信息量,更快速的信息傳播途徑,提高受眾的關注度。同時發揮自身優勢,保證信息品質的基礎上,可通過新媒體加強和受眾的互動,了解受眾需求,擴大服務內容及范圍,更好的為受眾服務。
總之,雖然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紙媒造成巨大沖擊,但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傳統紙媒需認識自身不足,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實現良好的互補和融合,實現傳統紙媒的創新性發展,更好的為受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