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新鄉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這給新聞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新媒體浪潮之下,新聞業也面臨著很多的機遇。當今新聞行業中,新聞報道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而受眾范圍的擴大有賴于精彩的節目,記者采用有效的溝通技巧能夠獲得高價值的新聞素材,從而為觀眾帶來精彩的新聞節目。
時效性是新聞的基本特征之一,新聞之所以為新聞就在于其具有“新”的特點,新聞采訪作為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時效性。記者的工作就是把新進發生的事實采集報道出來讓公眾知道,把時態的發展第一時間告知公眾,故而新聞采訪具有時效性。
新聞采訪不單單指收集新聞內容,其具有非常豐富的含義,其豐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采訪對象具有豐富性,新聞對象是不局限于特定主體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報道的對象,故而新聞采訪中對象常常是多種多樣的,有可能是普通工人,有可能的官員領導,有可能是十惡不赦的犯人也有可能是見義勇為的英雄[1]。其二,新聞采訪的環境也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是從采訪對象的多樣性延伸而來,由于新聞采訪的對象是不固定的所以被采訪者所處的環境也是不可預知的,所以其也具有多樣性。
真實性是新聞的本質特征,在新聞工作中,每一位新聞從業者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職業底線就是要真實客觀的報道新聞。新聞采訪的最大意義就是為了讓公眾了解到真實有效的信息,以便根據新聞做出決策,所以新聞采訪十分注重采訪的真實性。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資源,但是信息的質量尚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尤其是其真實性還需要很大程度上的考證。一些記者在新聞采訪時加入個人的主觀情感,不能做到客觀公正的報道新聞,這就違反了記者基本的職業底線。
采訪是采訪者和被采訪者雙方的事情,記者在采訪開始之前應該對采訪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采訪對象有一個初步的預測[2]。在面對不同的受訪者和采訪環境時記者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很多時候采訪對象都是可以預測的,例如在政府部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的采訪對象很有可能是部門官員;而在災難事故的采訪中,記者的采訪對象可能涉及到的就是受災群眾,救災人員等。只有在采訪之前就對可能遇到的采訪對象做好事前的簡單分析才能在采訪中提出有深度,的具備新聞價值的問題。例如在災難新聞的采訪中,對于災難處理的有關官員,記者很可能要問到災民的災后重建和安置工作和目前的救災進度,只有對采訪對象的畫像進行事先描摹,在采訪中才能做到有備無患,同時還能緩解采訪中記者的壓力,做出有價值的新聞。采訪是思想和情感的溝通,記者如果事前就對受訪者進行了解,那么在采訪過程中就能夠很快的打開話題,讓采訪對象進入采訪狀態。例如在采訪一位著名的作家之前,記者可以事前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家人生中發生過的大事,對于作家的作品也要有所了解,同時對其中的一兩部著作進行深入了解,以便在采訪中能夠對專業方面的話題進行展開采訪。
新聞采訪中要求記者具備很高的專業素養,只有在高素養的基礎之上運用溝通技巧才能獲得好的采訪結果。故而,記者在平時應該十分重視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時刻把新聞專業主義精神銘記于心。新聞是一門雜學,不單要求記者具備新聞專業的知識,還要求記者做一個雜家,對于各方面的知識都有所了解,做到博聞強記這樣才能夠在遇到各方面新聞的時候都能應對自如[3]。采訪是極其考驗人思維能力的一件事,需要記者具備極高的應變能力,在平時記者就應該培養自身的思維敏捷性,遇到問題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用客觀的態度來看待事情,這樣才能在新聞采訪時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傳遞真實可信的信息。
新聞采訪的特點決定了新聞記者在采訪時必須具備一定的技巧和專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新聞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優秀的記者在新聞采訪中常常能夠利用一些采訪技巧打開被采訪者的心扉,讓被采訪者說出事實的真相,這樣采訪到的新聞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運用一定的采訪技巧到新聞采訪中還能夠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同時記者也能掌控采訪的節奏和進度,獲得最具新聞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