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月崇信縣廣播電視臺
播音員的有聲語言,是廣播電視節目傳播的重要媒介,人們聽廣播看電視不僅能從中獲得新聞資訊和大量的知識信息,也可到欣賞到不同風格的播音藝術,得到美的享受。所以說,播音創作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宣傳效果。
播音創作過程,是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又把有聲語言及于聽眾、觀眾的一個過程。要使這個過程順利進行,達到播音創作的預期目的,播音員就應當樹立正確的播音創作思想。尤其對于我們縣級地方臺的播音員來說,同時肩負著承擔廣播、電視不同的、多層次的、繁雜的播音任務,因此,其播音創作思想認識,直接決定著其播音創作質量與播音的生命力。
什么是正確的播音創作呢?北京廣播學院張頌教授曾經這樣表述過:“正確的播音創作就是站在無產階級的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上,以新聞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思想實際,準確及時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理解稿件——具體感受——形之于聲——及于聽眾”的過程,以積極自如的話筒前狀態進行有聲語言的再創造,達到恰切的思想感情與盡可能完美的語言技巧的統一,達到體裁風格與聲音形式的統一,準確、鮮明、生動地傳達出稿件的精神實質,發揮廣播電視教育和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由此可見,播音創作是播音工作的基礎核心,作為一名地方臺播音員只有不斷加強思想認識,在具體的播音工作過程中認真加以實踐,才能使播音工作得到較大的進步和長足的發展。
播音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再創作過程,它是以黨的方針政策為指針,以文章稿件的內容為依據,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的。如果不能結合廣播電視宣傳工作的特性去駕馭稿件,僅僅只是“念稿”,就會影響新聞的可聽性、可視性。要樹立播音創作的意識,就要有一個積極的播講愿望,一方面是稿件內容在播音員的思想感情里要產生反應,這種反應越強,播音創作的意識也就會越強,就能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播音創作當中去。另一方面就是要設想受眾的期待心理,對受眾的期待心理設想的越真切,就越能夠調動起自己的播音創作愿望。相反的,如果我們在播音時帶著自己的個人情緒或者是思想負擔,這樣容易過度緊張,氣息不勻,盡管在備稿過程中對稿件有了較深的理解,而且在語言表達上也做了細致具體的設計,但由于沒有良好的播音創作意識狀態,沒有積極的播講愿望,就容易陷入失態的境地,必然直接影響播音創作質量。做為一名播音員一定要在播音創作過程中思想高度集中,情緒貫通,眼、腦、口反應準確、靈敏,精神狀態振奮,語言流暢,通過正確的播音創作,使播出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能擲地有聲,播出的每一篇稿件都是精益求精,完全達到受眾所期望的標準和高度。
播音創作以稿件為依據,稿件是播音創作源泉,所以播音創作離不開作者的創作個性和風格。播音員除了按播音創作的規律去把握稿件外,還應該把稿件作者的創作個性和風格體現出來。一次成功的播音創作,應當是把播音員的創作特色同稿件作者的創作特色有機統一起來。播音工作的這種再創作的特點,就要求播音員必須具備掌握和駕馭各類稿件,適應各種不同稿件的特點和風格的能力。地方臺的整體播音創作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播音員對各種體裁稿件的駕馭能力和適應能力有所欠缺。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播音員的播音創作正是在不同稿件播出風格的限制性中體現出來的,限制性越強,要求播音員的創作能力越高,為此,理解和感受不同類型稿件的內容,力求語言表達準確,感情飽滿到位是做好播音創作的關鍵環節。播音員要在認真備稿的基礎上,憑借生活的經驗,借助想象和聯想,盡量使稿件概括抽象的文字在頭腦中逐漸形成事實的清晰輪廓,體味文字之中包蘊的涵義,加深理解和感受。只有把聲音、感情同稿件內容融為一體時,才能做到準確、鮮明、生動地傳達稿件內容,播音創作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播音創作是播音員通過對社會實踐的積累以及對黨的方針政策的深刻理解,按照播音創作規律,把文字符號通過有聲有色的語言,活靈活現地傳達給受眾,以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所以,播音員能否準確、生動、鮮明地體現節目的思想內容,與我們的社會實踐積累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地方臺的播音員由于忙于應付繁雜的工作,在播音創作中,往往會忽視社會實踐活動,對身邊的事件不注意觀察思考和積累,僅僅靠自我感覺停留在對稿件的一般化研究和播出上,如果再加上缺乏廣泛的文化知識、藝術水準,社會閱歷淺,自然就會影響對稿件的深刻理解,對稿件所要表達的深度和感情色彩也會有所欠缺,這樣的播音創作就是不成功的,很難讓受眾從中得到藝術享受,良好的播出效果也就無從談起。實踐證明,在新的時代,播音員一定要走向社會,走向基層,堅持“三貼近”原則,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中,不斷開拓、豐富、充實自己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過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對各種事物的感受,對科學知識的攝取,才能加強自我創作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從而拓寬播音創作的廣度和深度,使播音工作取得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