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21日開始訪問意大利、摩納哥和法國等三國。訪問前夕,他在意大利《晚郵報》發表署名文章,并借用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維亞的話“友誼不是偶然的選擇,而是志同道合的結果”,深刻闡明了此訪的重要意義與中歐關系的基礎所在。
這是習近平主席2019年的首次出訪,它展現出中國對發展與歐洲關系的高度重視。在全球大格局的急劇變化中,中歐正呈現出相互倚重的趨勢,雙方在未來全球秩序構建中的共同點不斷增加。然而,中歐關系要真正擺脫第三方影響而具有更強的平衡力,仍需要增進雙方的戰略互信和戰略對接。
在美國不斷就所謂華為的“技術威脅”對歐洲發出警告時,歐洲主要國家迄今做出了相對獨立的回應,將技術合作與信息安全問題區別對待。華盛頓一直要求歐盟跟上它針對中國的戰略阻擊,但面對這樣的單邊主義,歐洲顯然有自己的利益。歐洲不愿意被美國拉入一場前所未有的針對中國的“技術冷戰”之中,因為那樣做將從根本上動搖歐洲作為世界一極的基礎。
在習主席出訪前夕,從羅馬傳來的消息表明,意大利將成為第一個參與“一帶一路”進程的G7成員國。位于古代絲綢之路兩端的中國與意大利的攜手,是今天正在出現范圍廣泛的東西方大融合、大交流的一個縮影。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中國新一輪的對外開放必將更有力地促進這樣的進程,幫助歐洲從中更多受益。
歐盟委員會上周發布的《歐中戰略前景》報告把中國列為5G等關鍵領域的“經濟競爭者”和政治上“系統性的對手”。歐委會的這類報告對歐盟各國沒有法律強制力,往往會比各國政府的態度更激進些。但即使那份報告,也不會讓人想到中歐競爭會脫離雙方合作的基本面。
對歐洲來說,現在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清晰地感覺到中國的呼吸。源自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競爭如果能轉換成為歐洲繁榮的新動力,無疑將意味著歐洲一次戰略上的飛躍。現時的歐洲,太需要這樣的飛躍了。
中歐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又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幾十年來,中歐關系穩定發展,擴大、深入到了各個層面,從而積累了東西方文明交流、合作的豐富經驗,也為雙方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構建了基本的軌道。在這樣的前提下,即使中歐之間常常會出現一些摩擦,但是雙方基于對國際關系相似的理解,又都不會采取唯我獨大的單邊主義行動。這應當是判斷中歐關系走向的基本線索之一。
當前國際關系中正在出現一股分裂的寒流,冷戰的陰風正在卷土重來。中國與歐洲兩大文明有責任攜手,創造更為強大的合作暖流,以提升世界政治的御寒能力。雙方的努力不僅有利于各自的發展,也將會促進全球政治、經濟關系把合作作為總的取向。
有歐洲人把威尼斯稱為“500年前的上海”,這樣的對比實際反映的是這兩個都會之間以及它們背后國家、地域之間的聯系。如今從上海到威尼斯只有區區十多個小時的飛行,中歐不再遙遠。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連通的不只是中歐之間的鐵路與航路,更是人心。它承載著和平發展的夢想,創造出東西方之間500年來少見的合作共贏的活力。中國與歐洲正以一種全新方式展開交流與融通,兩大不同文明的和諧相處將對整個人類社會形成典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