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在百余年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進程中,繼承、弘揚民族音樂精髓的作品層出不窮。《雅之聲——琴韻》吸取、借鑒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與中華傳統音樂元素相融合,發揮鋼琴多聲部織體優勢的同時,保留了民族音樂的韻味。本文以民族音樂元素為切入點來分析其在樂曲中的體現方式。
關鍵詞:民族音樂元素? ?古琴? ?古箏? ?小京鑼? ?《雅之聲——琴韻》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2-0016-03
《雅之聲——琴韻》是我國朝鮮族作曲家權吉浩于2011年創作的中國現代鋼琴獨奏作品。“雅”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雅樂,同時泛指“雅”一詞所包含的細膩、委婉、優雅的意味。此曲借鑒唐大曲的基本結構(散、慢、快、中、散),并在樂段銜接處運用重復、加花等技術手段,使整首樂曲段落簡明規整又不失靈動。作曲家運用現代音樂的音高組織、“點描派”手法、拼接手法及復風格來詮釋三種民族音樂元素的個體美和融合美,呈現出立體的聽覺空間和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尤為獨出心裁的是,作曲家試圖在鋼琴這一具有固定音高的樂器上,模仿古琴的“走手音”“滾拂”古箏的“刮奏”“琶音”及戲曲擊打樂器小京鑼的“滑音”等效果。
本文擬以《雅之聲——琴韻》中的民族音樂元素為切入點,來詳細剖析作曲家如何將古琴、古箏和小京鑼的音色及演奏技巧轉釋于鋼琴之上,并保留原有的民族風格韻味。
一、古琴
(一)“按音”與“走手音”的組合
《雅之聲——琴韻》第一段“古琴抹音”與自由的慢板中所寫到的“抹音”,實際上是“按音”與“走手音”(綽、注、撞)相結合演奏而產生的音響效果。
譜例1中,第1拍長短節奏組合成和聲音程,短音彈完即刻松開,保留長音的音響效果在古琴演奏中是按音與注下的組合演奏。緊接著,松開第一個短音,保留長音的同時,再次重復短音的音響在古琴演奏中是按音、注下以及撞的組合演奏。作曲家權吉浩曾說:“能否讓聽眾仔細傾聽鋼琴的余音:一個手指慢慢抬起來時,仍在按住的另一個手指的音還在延留著呢!聽眾能不能靜靜地品味一下它的韻味?特別是安靜時延留下來的余音和它微妙的變化?”這就是這類節奏帶來的出人意料的音響效果。
(二)滾拂
古琴中的滾拂指法和古箏的刮奏類似。滾,無名指連續向外撥弦;拂,食指向內連續撥弦。滾拂兩種指法在演奏中經常連用,更可以連續使用以表達連綿不斷的流水效果。
譜例1中,第2、5小節雙手交替演奏64分音符,是模仿古琴泛音滾拂的音型。這類音型在樂曲中共出現三次(第2、5、50小節),均以64分分音符的形態出現,其中前兩次音型由下至上,第三次音型是由上至下。
二、古箏
(一)刮奏
刮奏是以右手連抹或連勾快速奏出五聲音階,模擬清風拂面、江海揚波等場景。
分析譜例2,發現刮奏與古琴的滾拂相似,兩者節奏都很緊湊,音樂都可由低至高或由高至低,都采用級進和小跳組合的模式。區別在于音色,模擬古琴滾拂的音色古樸、幽遠,而模擬古箏刮奏的音色清脆、爽朗。
樂曲中模仿古箏刮奏是為了裝飾主旋律,譜例2第1小節中,兩組六連音是模仿古箏刮奏的音響,因節奏密集使得彈奏速度非常快,很似古琴滾拂的效果。
(二)琶音
琶音是將和弦從低到高或從高到低依次連續奏出。古箏演奏中,琶音由左手演奏或者雙手交替演奏,常作為伴奏聲部或裝飾性的指法,有時也作為結束音。
譜例3是模仿古箏琶音的樂句,也是樂曲中最具代表性、持續使用琶音最長的樂句,雙手交替演奏了8拍。樂句先由高向低交替進行,之后轉為由低向高交替演奏。在此,長琶音作為結尾音,呈現出流水般、連綿不斷的音響效果。
三、京劇擊打樂器
(一)“急急風”
京劇中的特色節奏“急急風”,能使特定的段落富有動力、色彩鮮明,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情緒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譜例4之前,樂曲一直保持著古琴淡雅、幽遠的韻味,這一樂句的出現預示著歡快、熱情的擊打樂器即將登場。樂句一方面奏出與前面截然不同的音樂性格,烘托出令人緊張的音樂氣氛;另一方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象征著新的人物角色即將登場,推動音樂向前發展。
(二)小京鑼典型節奏的運用
模仿擊打樂器的樂段中,附點節奏、切分節奏在不同的音域頻繁的出現,增強了節奏的豐富性和音樂的表現力。
1.“上滑音”節奏
“上滑音”是小京鑼獨具特色的節奏,它由較低的裝飾音滑向本音而成。小京鑼是無音高樂器,上滑音起裝飾性作用的同時能增添節奏的多樣性,使音樂性格鮮活、靈動。
譜例5中使用“上滑音”兩次,第1小節的第1拍中使用大滑音,音域跨度為一個八度。第4小節第1拍使用小滑音,裝飾音與旋律音構成小二度的級進關系,呈現出的活靈活現、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
2.切分節奏
切分節奏是改變重音的節奏,演奏效果給人獨特而搖擺的感覺,常見于詼諧、幽默和歡快的樂曲中。
譜例5中,第2和5小節的第1和第2拍是兩拍時值的切分節奏,第一個八分音符被八分休止符所代替。切分節奏的基本功能是改變節奏的強弱規律,突出想要強調的音符。在上述的兩拍時值切分節奏中,八分休止符代替了八分音符,起到了四兩拔千斤的作用,不僅強調了切分音,還給音樂增添了不少的舞蹈感。
四、種音樂素材的運用方式
三種音樂素材:古琴、古箏和擊打樂器。樂曲中有分別模擬三種樂器的樂段,有在同一樂段中先后模仿兩至三種樂器,也有在同一樂段中連續交替模仿兩至三種樂器。根據筆者的統計的(如表1),能清晰地了解樂曲整體音樂素材的布局。
表1中展示出音樂素材在樂曲中獨立出現、兩兩組合以及三種一起組合出現的位置。118-131小節(見譜例6)是末樂段,故作曲家將三種音樂素材混合使用,有眾樂齊奏之感。每種音樂素材代表一個角色,在音樂結束之前,輪番再現演出,展示自己的獨特音響,充滿了儀式感,也增強了樂曲的終止感。
筆者以準確演繹三種音樂素材為目的,結合譜例8制作出表2,為演奏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提供更直觀的視覺感受。
通過上圖的分析,三種音樂元素躍然紙上,更有助于演奏者準確把握音樂性格,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作曲家在末段運用三種民族音樂素材進行無序橫向拼貼,其中古琴四次,古箏五次,小京鑼三次。
三種音樂素材的拼貼及復風格呈現出三種音色的對比,使音響效果豐富、立體化,形成作曲家設計的“大結局”:運用拼貼的手法來再現三種音樂元素,不僅使得曲尾與曲首遙相呼應,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美的審美觀念。
綜上所述,作曲家的創作觀念是現代的,但藝術境界卻是傳統的;創作技法是外來的,但作品氣質卻是富有中國特色的。作曲家巧妙地選擇并運用了“古琴”“古箏”和“擊打樂”三種音樂元素,呈現出性格各異的音樂形象,并延伸出各自特有的音調、節奏、速度、和聲和織體,從而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效果。此外,作曲家純熟地運用現代作曲技法,令音樂的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同時,尊重了中國音樂的審美情趣,顯現出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體現了作曲家在創作中國新鋼琴音樂時的探索之路。
參考文獻:
[1]章華英.古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王愛國,翟毅.師法古曲得真趣 別出新意柳成蔭——古琴藝術元素在中國鋼琴曲創作中的顯現方式簡析[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0,(03).
[3]權洪波.試析《雅之聲——琴韻》的演奏技術與音樂表現[J].鋼琴藝術,2016,(10).